2012年4月24日星期二

安那般那念相应 -------------------------------------------------------------------------------- 安那般那念相应 813(八0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 那念。何等为五?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 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 念。复次、比丘!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 那念。复次、比丘!初夜后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 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是名五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4( 八0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 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佛说此经 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5(八0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 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何等为修习安那般 那念,多修习已,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 晨朝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或入 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断世贪爱,离欲清净;嗔恚;睡眠;掉悔;疑断, 度诸疑惑,于诸善法心得决定。远离五盖烦恼,于心令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念于内息,系念 善学;念于外息,系念善学。息长,息短。觉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出息,于 一切身出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于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出息,于一切身行息 出息善学。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入息,于觉知心行息入息善学,觉知心行息出息, 于觉知心行息出息善学。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觉知心解脱入息,于觉知心解脱入息善学,觉 知心解脱出息,于觉知心解脱出息善学。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观察灭入息,于观察灭入息善 学,观察灭出息,于观察灭出息善学。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 明分想修习满足”。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6( 八0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 念修习、多修习者,断诸觉想。云何安那般那念修习、多修习,断诸觉想?若比丘依止聚落、城邑住, 如上广说,乃至于出息灭善学,是名安那般那念修习、多修习,断诸觉想”。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 所说,欢喜奉行。 817( 八0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我所说安那般那念,汝等 修习不”?时有比丘,名阿梨瑟吒,于众中坐,即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 “世尊!世尊所说安那般那念,我已修习”。佛告阿梨瑟吒:“比丘!汝云何修习我所说安那般那念”? 比丘白佛:“世尊!我于过去诸行不顾念,未来诸行不生欣乐,于现在诸行不生染著。于内外对碍想, 善正除灭。我已如是修世尊所说安那般那念”。佛告阿梨瑟吒:“比丘!汝实修我所说安那般那念,非 不修。然其比丘!于汝所修安那般那念所,更有胜妙过其上者。何等是胜妙过阿梨瑟吒所修安那般那念 者?是比丘依止城邑、聚落,如前广说,乃至于灭出息观察善学,是名阿梨瑟吒比丘!胜妙过汝所修安 那股那念者”。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8( 八0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 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檀,入安陀林,坐一树下,昼日禅思。时尊者罽宾那,亦晨朝时, 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还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檀,入安陀林,于树下坐禅。去佛不远,正身不 动,身心正直,胜妙思惟。尔时、众多比丘,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佛足,退坐一面。佛语诸 比丘:“汝等见尊者罽宾那不?去我不远,正身端坐,身心不动,住胜妙住”。诸比丘白佛;“世尊! 我等数见彼尊者正身端坐,善摄其身,不倾不动,专心胜妙”。佛告诸比丘:“若比丘修习三昧,身心 安住,不倾不动,住胜妙住者,此比丘得此三昧,不勤方便,随欲即得”。诸比丘白佛:“何等三昧? 比丘得此三昧,身心不动,住胜妙住”。佛告诸比丘:“若比丘依止聚落,晨朝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已, 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入林中,若闲房、露坐,思惟系念,乃至息灭观察善学,是名三昧,若比丘 端坐思惟,身心不动,住胜妙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9( 八0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一奢能伽罗林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二月坐禅,诸比丘勿复往来, 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尔时、世尊作是语已,即二月坐禅,无一比丘敢往来者,唯除送食及布萨时。 尔时、世尊坐禅,二月过已,从禅觉,于比丘僧前坐,告诸比丘:“若诸外道出家来问汝等:沙门瞿昙 于二月中,云何坐禅?汝应答言;如来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所以者何?我于此二月,念安 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若长,若短;一切身觉入息念如实知, 一切身觉出息念如实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实知,乃至灭出息念如实知。我悉知已,我时作是念,此则 粗思惟住。我今于此思惟止息已,当更修余微细修住而住。尔时、我息止粗思惟已,即更入微细思惟, 多住而住。时有三天子,极上妙色,过夜来至我所。一天子作是言:沙门瞿昙时到。复有一天子言:此 非时到,是时向至。第三天子言:非为时到,亦非时向至,此则修住,是阿罗诃寂灭耳”。佛告诸比丘: “若有正说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来住,学人所不得当得,不到当到,不证当证,无学 人现法乐住者,谓安那般那念,此则正说。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是圣住,天住,梵住,乃至无学 现法乐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0( 八0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越尼拘律树园中。尔时、释氏摩诃男,诣尊者迦磨比丘所,礼迦磨比 丘足已,退坐一面。语迦磨比丘言:“云何尊者迦磨!学住者为即是如来住耶?为学住异、如来住异”? 迦磨比丘答言:“摩诃男!学住异,如来住异。摩诃男!学住者,断五盖多住;如来住者,于五盖已断、 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更不生长,于未来世成不生法。一时、世尊住一奢能伽罗林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于此一奢能伽罗林中,二月坐禅,汝诸比丘 勿使往来,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 广说如前,乃至无学现法乐住。以是故知,摩诃男!学住异,如来住异”。释氏摩诃男闻迦磨比丘所说, 欢喜从座起去。 821(八0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刚聚落,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不净观,赞叹不 净观言:“诸比丘!修不净观、多修习者,得大果、大福利”。时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或以 刀自杀,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投岩自杀,或令余比丘杀。有异比丘,极生厌患恶露不净,至鹿林梵志 子所,语鹿林梵志子言:“贤首!汝能杀我者,衣、钵属汝”。时鹿林梵志子,即杀彼比丘,持刀至跋 求摩河边洗刀。时有魔天,住于空中,赞鹿林梵志子言:“善哉!善哉!贤首!汝得无量功德,能令诸 沙门释子持戒有德(者),未度者度,末脱者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诸长利衣钵 杂物,悉皆属汝”。时鹿林梵志子,闻赞叹已,增恶邪见,作是念:我今真实大作福德,令沙门释子持 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末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钵杂物,悉皆属我。于是 手执利刀,循诸房舍,诸经行处,别房、禅房,见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门持戒有德,未度者我 能令度,未脱者令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令得涅槃”。时有诸比丘厌患身者,皆出房舍,语鹿 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当度我!我未得脱,汝当脱我!我未得稣息,汝当令我得稣息!我未得涅 槃,汝当令我得涅槃”!时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杀彼比丘,次第乃至杀六十人。   尔时、世尊至十五日说戒时,于众僧前坐。告尊者阿难:“何因、何缘,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 ?阿难白佛言:“世尊为诸比丘说修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广说乃至杀 六十比丘。世尊!以是因缘故,令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唯愿世尊,更说余法,令诸比丘闻已,勤 修智慧,乐受正法,乐住正法”!佛告阿难:“是故我今次第说住微细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 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尘,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细住,诸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 休息。阿难!何等为微细住,多修习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谓安那般那念住”。 阿难白佛:“云何修习安那般那念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佛告阿难:“若 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广说,乃至如灭出息念而学”。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2( 八一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刚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尔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如是 念:颇有一法修习、多修习,令四法满足;四法满足已,七法满足;七法满足已,二法满足。时尊者阿 难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是念:颇 有一法多修习已,令四法满足,乃至二法满足;我今问世尊:宁有一法多修习已,能令乃至二法满足耶” ?佛告阿难:“有一法,多修习已,乃至能令二法满足。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 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处 满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灭出息念学。阿难!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 息念学;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身行休息入息念 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身行休息出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学。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于身 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若有时,圣弟子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觉知入息念时,如心行 息入息念学,心行息出息念时,如心行息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若复异受者,彼亦随受 比思惟。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心解脱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心解脱出息念时,如心 解脱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若圣弟子有时观无常,断, 无欲,灭,如无常,断,无欲,灭观住学。是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异于法者,亦随法比思惟。是名 修安那般那念,满足四念处”。阿难白佛:“如是修习安那般那念令四念处满足,云何修四念处令七觉 分满足”?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念住已系念住不忘,尔时方便修念觉分;修念觉分已,念 觉分满足。念觉满足已,于法选择、思量,尔时方便修择法觉分;修择法觉分已,择法觉分满足。于法 选择、分别、思量已,得精勤方便,尔时方便修习精进觉分;修精进觉分已,精进觉分满足。方便精进 已,则心欢喜,尔时方便修喜觉分;修喜觉分已,喜觉分满足。欢喜已,身、心猗息,尔时方便修猗觉 分;修猗觉分已,猗觉分满足。身心乐已,得三昧,尔时修定觉分;修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定觉分 满足已,贪忧则灭,得平等舍,尔时方便修舍觉分;修舍觉分已,舍觉分满足。受,心,法法念处,亦 如是说。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阿难白佛:“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云何修七觉分满足明、 解脱”?佛告阿难:“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念觉分已,满足明、解脱。 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修舍觉分已、明、解脱满足。阿难!是名法法相 类,法法相润。如是十三法,一法为增上,一法为门,次第增进,修习满足”。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 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3(八一一──八一二)   (如阿难所问),如是异比丘所问,佛问诸比丘,亦如上说。 825( 八一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毗罗聚落金毗林中。尔时、世尊告尊者金毗罗:“我今当说精勤修习四念 处。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尔时尊者金毗罗,默然住。如是再三。尔时、尊者阿难语尊者金毗罗: “今大师告汝”!如是三说。尊者金毗罗语尊者阿难:“我已知,尊者阿难!我已知,尊者瞿昙”!尔 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是时,世尊!是时,善逝!唯愿为诸比丘,说精勤修四念处,诸比 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比丘入息念时,如入息学;乃至灭出息 时,如灭出息学。尔时圣弟子念入息时,如念入息学,乃至身行止息出息时,如身行止息出息学,尔时 圣弟子身身观念住;尔时圣弟子身身观念住已,如是知善内思惟”。佛告阿难:“譬如有人乘车舆从东 方颠沛而来。当于尔时,践蹈诸土堆垄不”!阿难白佛:“如是,世尊”!佛告阿难:“如是圣弟子念 入息时,如入息念学,如是乃至善内思惟。若尔时圣弟子觉知喜,乃至觉知意行息学,圣弟子受受观念 住;圣弟子受受观念(住)已,如是知善内思惟。譬如有人乘车舆从南方颠沛而来,云何阿难!当践蹈 土堆垄不”?阿难白佛:“如是,世尊”!佛告阿难:“如是圣弟子受受观念住,知善内思惟。若圣弟 子觉知心;欣悦心;定心;解脱心入息,如解脱心入息学,解脱心出息,如解脱心出息学,尔时圣弟子 心心观念住;如是圣弟子心心观念住已,知善内思惟。譬如有人乘车舆从西方来,彼当践蹈土堆垄不”? 阿难白佛:“如是,世尊”!佛告阿难:“如是圣弟子觉知心,乃至心解脱出息如心解脱出息学,如是 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知善内思惟。(若圣弟子)善于身,受,心(念住),贪忧灭舍,尔时圣弟子 法法观念住;如是圣弟子法法观念住已,知善内思惟。阿难!譬如四衢道有土堆垄,有人乘车舆从北方 颠沛而来,当践蹈土堆垄不”?阿难白佛:“如是,世尊”!佛告阿难:“如是圣弟子法法观念住,知 善内思惟。阿难!是名比丘精勤方便,修四念处”。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6( 八一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 那念,多修习已,身不疲倦,眼亦不患,乐随顺观住,乐觉知,不染著乐。云何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 倦,眼亦不患,乐随观住,乐觉知,不染著乐?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观灭出息时,如灭出息学,是名 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乐随观住,乐觉知,不染著乐;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 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如是 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 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三结尽,得须陀洹果;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果;五下 分结尽,得阿那含果;得无量种神通力,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者,如是比丘 当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 行。 827( 八一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夏安居。尔时、众多上座声闻,于世尊左右,树下、窟 中安居。时有众多年少比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佛为诸年少比丘种种说法,示教、照喜, 示教、照喜已,默然住。诸年少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诸年少比丘往诣上座比 丘所,礼诸上座足已,于一面坐。时诸上座比丘作是念:我等当摄受此诸年少比丘,或一人受一人,或 一人受二、三、多人。作是念已,即便摄受,或一人受一人,或受二、三、多人,或有上座乃至受六十 人。尔时、世尊十五日布萨时,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观察诸比丘已,告比丘:“善哉!善哉! 我今喜诸比丘行诸正事,是故比丘当勤精进,于此舍卫国,满迦低月”。   诸处人间比丘,闻世尊于舍卫国安居,满迦低月;满已,作衣竟,持衣钵,于舍卫国人间游行。渐 至舍卫国,举衣钵,洗足已,诣世尊所,稽首礼足已,退坐一面。尔时、世尊为人间比丘种种说法,示 教、照喜已,默然住。尔时人间比丘闻佛说法,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往诣上座比丘所,稽首 礼足,退坐一面。时诸上座作是念:我等当受此人间比丘,或一人受一人,或二、三,乃至多人。即便 受之,或一人受一人,或二、三,乃至有受六十人者。彼上座比丘受诸人间比丘,教诫教授,善知先后 次第。   尔时、世尊月十五日布萨时,于大众前敷座而坐。观察诸比丘众,告诸比丘:“善哉!善哉!诸比 丘!我欣汝等所行正事,乐汝等所行正事。诸比丘!过去诸佛,亦有比丘众所行正事,如今此众;未来 诸佛所有诸众,亦当如是所行正事,如今此众。所以者何?今此众中诸长老比丘,有得初禅、第二禅、 第三禅、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住。有比丘三 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有比丘三结尽,贪、恚、 痴薄,得斯陀含。有比丘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有比丘得无量神通境界, 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有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修慈心断嗔恚,修无常想断 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云何比丘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观灭出息,如观灭 出息学,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安那般那念相应 -------------------------------------------------------------------------------- -------------------------------------------------------------------------------- 第十 入出息相应 --------------------------------------------------------------------------------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六四 311 第十 入出息相应 第一 一法品 [一] 第一 一法1 一 舍卫城……园。 二 ……说曰: 三 “诸比丘!修习于一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以何为一法耶? 入出息念是。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 念普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五 于长入息,了知‘我长入息’;于长出息,了知‘我长出息’;于短入息,了知 ‘我短入息’;于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六 学‘我觉偏身入息’,学‘我觉偏身出息’,学‘我止身行入息’,学‘我止身行 出息。’ 312 七 学‘我觉喜入息’,学‘我觉喜出息’,学‘我觉乐入息’,学‘我觉乐出息。’ 八 学‘我觉心行入息’,学‘我觉心行出息’,学‘我止心行入息’,学‘我止心行 出息’,学‘我觉心入出息’,学‘我觉心出息。’ 九 学‘我心喜欢之入息’,学‘我心喜欢之出息’,学‘我心得定之入息’,学‘我 心得定之出息’,学‘我心解脱之入息’,学‘我心解脱之出息。’ 一0 学‘我观无常入息’,学‘我观无常出息’,学‘我观离贪入息’,学‘我观离 贪出息’,学‘我观灭尽入息’,学‘我观灭尽出息’,学‘我观定弃入息’,学‘我 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如是之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注1 杂阿含二九、七(大正藏二、二0六a),别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四九七a)。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六五 -----------------------------------------------------------------------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六六 [二] 第二 觉支1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对入出息念 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入出息念俱 313 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 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入出息念俱行之舍觉支。 五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注1 杂阿含二九、九(大正藏二、二0六b)。 [三] 第三 清净1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于入出 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 念于现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五~一0 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而入息’,学‘我观定弃而出息。’ 一一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注1 参照上第一经 [四] 第四 果(一) ※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 出息念、云何多修者,为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一0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 持,修念于现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入息’, 学‘我观定弃出息。’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六七 -----------------------------------------------------------------------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六八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314 一二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二果中之随一果可期,于 现法开悟,或为余依得不还果。” [五] 第五 果(二) ※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 出息念、云何多修者,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一0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 ‘我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一二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可期。何为 七果、七功德耶? 一三 于现法已得开悟;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则命终时得开悟;若于命终时不得开 悟,则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得损害般涅槃……得无行般涅槃……得有行 般涅槃……成为上流至色究竟天。 一四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此七果、七功德可期。” [六] 第六 阿梨瑟吒1 一~二 舍卫城。 于此世尊……说曰: “诸比丘!汝等应对入出息念修习。” 三 如是说示已,具寿阿梨瑟吒白世尊曰: “大德,我修习入出息念。” 315 “阿梨瑟吒!汝云何而修习入出息念耶?” 四 “大德,我于过去之诸欲,断欲欲;于未来之诸欲,离欲欲;于内外之诸法,善 调伏对碍想,以正念而入息、以正念而出息。大德!我如是修习入出息念。” 五 “阿梨瑟吒!如是之入出息念者,我不说有。然而,阿梨瑟吒!有广大圆满之入 出息念,且谛听,善作意,我当说。”具寿阿梨瑟吒应世尊曰-- “唯唯!大德!” 六 世尊说示曰: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六九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七0 “阿梨瑟吒!云何之入出息念,为广大圆满耶? 七~一三 阿梨瑟吒!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乃 至……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四 阿梨瑟吒!如是之入出息念,为广大圆满。” 注1 杂阿含二九、九(大正藏二、二0六b)。 [七] 第七 罽宾那1 一~二 舍卫城。 三 其时,具寿大罽宾那于不远处,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 四 世尊见具寿大罽宾那于不远处,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见已,告 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见此比丘之身有倾动否?” 316 五 “大德!我等见彼具寿于大众中端坐,独居而坐,不见彼具寿之身有倾动。” 六 “诸比丘!于定修习、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故彼比丘得定随乐欲、得 无艰难、得无梗涩。 七 诸比丘!修习何定、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耶? 诸比丘!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 八 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者,则身无倾动、心无倾动耶? 九~一五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 ‘我观定弃出息。’ 一六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身不倾不动、心不倾不动。” 注1 杂阿含二九、一0(大正藏二、二0六c)。 [八] 第八 灯1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七一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七二 出息念定、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317 四~一0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乃至 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一二 诸比丘!我先前尚未成等觉、现等觉,为菩萨时,多依此而住。诸比丘!我 依此而住,于身、于眼不疲倦,无取而由诸漏心解脱。 一三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身、眼不疲倦,无取而由诸漏心解脱’者,应对此 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四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断诸在家之思念’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 意。 一五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非违逆作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 善自作意。 一六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作非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 善自作意。 一七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作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 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318 一八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作非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 入出思念定善自作意。 一九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非违逆与违逆俱遮遗遣,以舍、正念、正知而住’ 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0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具足对由离所生喜 与乐之初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一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寻伺止息故,为内净,心是一趣,无寻无伺,具足 由三摩地所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二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离喜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以身正受于乐, 如诸圣者之所宣,具足有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 自作意。 二三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断乐断苦故,及先前已灭之忧与喜故,具足不苦不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七三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七四 乐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四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色想、灭有对想、于种种想不作意,具足‘空 为无边’于空无边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319 二五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空无边处,具足‘识为无边’,于识无边处而住’ 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六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识无边处,具足‘为无所有’,于无所有处而住’ 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七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者,则应 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八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者,则应对 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九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感受乐受时,了知‘此为无 常’、了知‘不可耽著’、了知‘于我无欢悦’。感受不苦不乐时,了知‘此是无常’、 了知‘不可耽著’、了知‘于我无欢悦。’ 三0 感受乐受以离系而感受于此,感受苦受以离系而感受于此,感受不苦不乐受 以离系而感受于此。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以命为边际感 受受,了知‘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身坏命终后,于此一切之所受、所欢悦, 将为冷却。’ 三一 诸比丘!譬如缘油、缘炷而油灯燃。油与炷尽时,则食无而消灭。诸比丘! 320 如是比丘,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 知‘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身坏命终后,此处一切之所受、所欢悦,将为冷却。’” 注1 杂阿含二九、一八(大正藏二、二0九a)。 [九] 第九 毗舍离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 二 其时,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示不净论,赞叹不净[观],并赞叹对不净 [观]之修习。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七五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七六 三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欲行半月之宴默,除持膳食者一人之外,任何人希勿至吾处。”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除持送膳食者一人之外,任何人未至世尊住处。 四 时,彼诸比丘!以‘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净[ 321 观]之修习。’,乃以行种种相差别不净之修习而住。彼等以此身为羞、为惭、愧耻, 求执刀者,一日十比丘执刀,一日二十比丘执刀,一日三十比丘执刀,以自害。 五 时,世尊过半月后,由宴默起,对具寿阿难曰: “阿难!云何诸比丘众已减少耶?” 六 “大德!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净[观] 之修习。大德!彼诸比丘以:‘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 净[观]之修习。’对种种相差别不净之修习奉行而住。彼等以此身为羞、为惭、 愧耻,求执刀者,一日十比丘……二十比丘……三十比丘执刀自害。大德世尊!愿 对其他之方便说示,以使比丘众留住令开悟。” 七 “阿难!然则,将住于毗舍离城附近之一切比丘,集会齐聚于讲堂。” “唯唯!大德!” 具寿阿难应诺世尊,将住于毗舍离城附近之一切比丘,集会于讲堂后,来至世 尊之处,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比丘大众已集会矣。” 八 时,世尊往至讲堂。至已,就所设座。就座之世尊对诸比丘曰: 九 “诸比丘!于此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 不善法生,随忽消灭。 一0 诸比丘!譬如夏季之最后月起尘介,忽有大之非时云将此消灭。诸比丘!如 322 是,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不善法生, 随忽消灭。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为寂静、殊妙、无染、 乐住,而想、不善法之生,随忽消灭耶? 一二~一八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七七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七八 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九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 住,而恶、不善法生,随忽消灭。” 注1 杂阿含二九、一三(大正藏二、二0七b)。 [一0] 第十 金毗罗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金毗罗之竹林。 二 于此,世尊对具寿金毗罗曰: “金毗罗!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此大果、大功德耶?” 如是说已,具寿金毗罗则默然。 三 二度世尊……乃至…… 四 三度世尊对金毗罗曰: “金毗罗,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此大果、大功德耶?” 三度具寿金毗罗仍默然。 323 五 如是说已。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世尊!时矣,善逝!时矣。世尊请调示入出息念定,诸比丘对世尊所说将受持。” “阿难!然则,谛听!善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具寿阿难应诺世尊。 六 世尊说示曰: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七~一三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学‘我观 定弃出息。’ 一四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一五 阿难!若比丘行长入息,则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则知为‘长出息’; 行短入息,则知为‘短入息’;行短出息,则知为‘短出息。’学‘觉偏身入息’, 学‘觉偏身出息’,学‘止身行入息’,学‘止身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身观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七九 -----------------------------------------------------------------------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八0 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六 阿难!我说入出息乃随一之身。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 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七 阿难!若比丘,学‘觉喜入息’,学‘觉喜出息’,学‘觉乐入息’,学‘ 324 觉乐出息’,学‘心行入息’,学‘觉心行出息’,学‘止心行入息’,学‘止心行出 息’,阿难!此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 以故耶? 一八 阿难!我说入出息之善作意,乃随一之受。阿难!故其时,比丘于受观受, 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九 阿难!若比丘,学‘觉心入息’,学‘觉心出息’,学‘心欢喜之入息’,学‘心 欢喜之出息’,学‘心入定之入息’,学‘心入定之出息’,学‘心解脱之入息’,学 ‘心解脱之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 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二0 阿难!我对忘念、不正知者,于入出息定之修习,不说示。阿难!故其时, 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一 阿难!若比丘,学‘观无常入息’,学‘观无常出息’,学‘观离贪入息’,学 ‘观离贪出息’,学‘观灭尽入息’,学‘观灭尽出息’,学‘观定弃入息’ 325 ,学‘观定弃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 之贪忧调伏而住了对贪忧之断,以慧观善观察。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 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二 阿难!譬如于四衢路有大土堆,由东方来之车舆,于其土堆践蹈,由西方…… 由北方……由南方来之车舆,于其堆践蹈。阿难!如是比丘、于身观身而住,则将 恶、不善法践蹈,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而住,则将恶、不善法践蹈。” 注1 杂阿含二九、一七(大正藏二、二0八c)。 入出息相应第一一法品(终) 此中摄颂曰: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八一 -----------------------------------------------------------------------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八二 一法觉支清净 二果阿梨瑟吒 罽宾那以及灯 毗舍离金毗罗。 第二品 [一一] 第一 一奢能伽罗1 一 一时,世尊住一奢能伽罗之一奢能伽罗林中。 二 于此处,世尊对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欲行三月宴默,除持食者一人外,任何人希勿至吾处。”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除持食者一人外,无任何人至世尊之处。 326 三 时,世尊过三月后由宴默起,对诸比丘曰: “诸比丘!若异学修行者向汝等如是问:‘友等!沙门瞿昙多依何而住,住雨安 居耶?’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对彼异学修行者应如是答:‘友等!世尊多依 入出息念定,住于雨安居。’ 四 诸比丘!我于此处以正念入息,以正念出息。 五~一0 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乃至……知 ‘观定弃入息’,知‘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谓:正说是圣住、是梵住、是如来住。应以入出息念定为正说,谓: 是圣住、是梵住、是如来住。” 一二 诸比丘!比丘若有学而未得心希求安稳而住者,以修习,多修习入出息念定, 以资诸漏之灭尽。诸比丘!若比丘是阿罗汉,断尽有结灭尽诸漏(梵行)已立、所作 已办、舍弃重担,逮得到己利,证悟而解脱者,修习、多修习入出息念定,可资现 法乐住及正念、正知。 一三 诸比丘!言:正说圣住、梵住、如来住者,是正说入出息念定而谓圣住、梵 住、如来住。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八三 -----------------------------------------------------------------------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八四 注1 杂阿含二九、一一(大正藏二、二0七a)。 327 [一二] 第二 卢夷强耆1 一 一时,具寿卢夷强耆住释氏国迦毗罗卫城,尼拘律树园。 二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具寿卢夷强耆住处。至已,敬礼具寿卢夷强耆后,坐于一 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向具寿卢夷强耆曰: 三 “大德!有学之住即是此如来住耶?或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耶?” “友摩诃男!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友摩诃男!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四 友摩诃男!有学之比丘,尚未得心,对无上安稳为求而住,为断五盖住。何为 断五盖住耶? 断欲欲盖而住,断嗔恚盖而住,断惛眠盖而住,断掉悔盖而住,断疑惑盖而住。 友摩诃男!有学之比丘,尚未得心,对无上安稳希求而住,为断此五盖而住。 五 友摩诃男!比丘成为阿罗汉,则诸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 己利,有结尽,正悟、解脱、已断五盖,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 能生。何为断五盖耶? 欲欲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嗔恚盖……惛眠 328 盖……掉悔盖……疑惑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 友摩诃男!比丘成为阿罗汉,则诸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 己利,有结尽,正悟、解脱、五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 能生。 六 友摩诃男!依此理可知,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七 友摩诃男!一时,世尊住一奢能伽罗之一奢能伽罗林中。 八~一九 ……[前经第二~一三节]…… 二0 友摩诃男!依此理可知,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注1 杂阿含二九、一二(大正藏二、二0七b)。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八五 -----------------------------------------------------------------------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八六 [一三] 第三 阿难1(一) 一~二 舍卫城……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 阿难白世尊曰: 329 三 “大德!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 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 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 四 “大德!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 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 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 五 “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一二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我 观定弃出思’。 一三 阿难!若比丘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乃 至……学‘止身行入思’,学‘止身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 正知、正念,对世间之食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330 一四 阿难!我谓入出息为随一之身。阿难!故其时于此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 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五 阿难!若比丘学‘觉喜入息’……觉乐……觉心行……学‘止心行入息’,学 ‘止心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 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六 阿难!我谓入出息善作意,为随一之受。阿难!故其时于此比丘,于受观受, 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七 阿难!若比丘学‘觉心入息’……乃至……心欢喜……心入定……学‘心解 脱之入息’,学‘心解脱之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八七 -----------------------------------------------------------------------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八八 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八 阿难!我对忘念、不正知者,不说入出息念定之修习。阿难!故其时,比丘 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九 阿难!若比丘学‘观无常……观离贪……观灭尽……观定弃入息’,学‘观定 弃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 331 伏而住,对贪忧之断,以慧观善予观察。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 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0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 二 二一 阿难!云何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二二 阿难2!比丘于身观身、系念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阿难!比丘系念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满。如 是正念而住,以慧对诸法决择、伺察、观察。 二三 阿难!比丘如是以正念而住,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时,比丘得择法 觉支,修习择法觉支,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则得不 退之精进。 二四 阿难!比丘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得不退之精进时,比丘得精进觉 332 支,修习精进觉支,精进觉支修习圆满。发精进者,则得离财之喜。 二五 阿难!比丘发精进,得离财之喜时,比丘得喜觉支,修习喜觉支,喜觉支修 习圆满。意喜者,则身轻安而心经安。 二六 阿难!比丘意喜而身经安、心轻安时,比丘得轻安觉支,轻安觉支修习,轻 安觉支修习圆满。身经安则得乐、得心定。 二七 阿难!比丘身轻安得乐、得心定时,比丘得定觉支,对定觉支修习,定觉支 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二八 阿难!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对舍觉支修习,舍觉支 修习圆满。 二九 阿难!比丘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系念而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333 三0 阿难!比丘系念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对念觉支修习,念觉支修习圆满。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八九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九0 ……(如初念处广说)……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三一 阿难!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对舍觉支修习,舍觉支 修习圆满。 三二 阿难!对四念处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 三 三三 阿难!云何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明,则圆满解脱耶? 三四 阿难!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于舍回向于念觉支……择法 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之修习。 三五 阿难!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也。” 注1 杂阿含二九、一四(大正藏二、二0八a)。 2 以下之文,原典六七以下(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二二一页)比较之。 [一四] 第四 阿难(二) ※ 二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 阿难曰: 三 “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 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大德!在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334 “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 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 四 阿难!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 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 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三 五 “阿难!云何于入出念定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六~三四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乃至……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九一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九二 三五 阿难!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五] 第五 比丘(一) ※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 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三 “大德!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 满;对七法之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 335 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 四 大德!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 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 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三 五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三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乃至…… 三五 诸比丘!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六] 第六 比丘(二) ※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 面之彼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 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否?” “大德!在我等于法乃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 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 四 诸比丘!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 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 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九三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九四 336 一 五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一二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 持,修念现前,正念入息、正念出息……乃至……学‘我观定弃入息’,学‘我观定 弃出息’。 一三 诸比丘!若比丘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行 短入息……乃至……觉偏身……乃至……学‘止身行入息’,学‘止身行出息’,诸 比丘!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 故耶? 一四 诸比丘!吾谓入出息乃随一之身。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 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五 诸比丘!若比丘学‘觉喜……觉乐……觉心行……止心行入息’,学‘止心行 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 住。何以故耶? 一六 诸比丘!吾谓入出息之善作意,乃随一之受。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受观 337 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七 诸比丘!若比丘学‘觉心……心欢喜之……心解脱之入息’,学‘心解脱之出 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何以故耶? 一八 诸比丘!吾对忘念、不正知者,不说入出息念定之修习。诸比丘!故其时, 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九 诸比丘!若比丘学‘观无常……观贪……观灭尽……观定弃入息’,学‘观定 弃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 而住,以慧观贪忧之断,善予观察。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 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0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 二 二一 “诸比丘!云何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九五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九六 二二 诸比丘!比丘于身观身,住于系念时,比丘之念不忘失。诸比丘!比丘系念 338 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满。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对 彼法决择、伺察、观察。 二三 诸比丘!比丘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时,比丘得择法 觉支,修习择法觉支,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则得不 退之精进。 二四 诸比丘!比丘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得不退之精进时,比丘得精进 觉支,修习精进觉支,精进觉支修习圆满。发精进者,则得离财之喜。 二五 诸比丘!比丘发精进得离财之喜时,比丘得喜觉支,修习喜觉支,喜觉支修 习圆满。意喜者,则身轻安而心轻安。 339 二六 诸比丘!比丘意喜而身轻安、心轻安时,比丘得轻安觉支,修习轻安觉支, 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轻安则得乐、得心定。 二七 诸比丘!比丘身轻安得乐、得心定时,比丘得定觉支,修习定觉支,定觉支 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二八 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修习舍觉支,舍觉支 修习圆满。 二九 诸比丘!比丘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系念而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三0 诸比丘、比丘系念不忘失之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 满……乃至……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三一 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修习舍觉支,舍觉支 修习圆满。 三二 诸比丘!对四念处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 340 三 三三 “诸比丘!云何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耶? 三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念觉支……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 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舍觉支。 三五 诸比丘!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九七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九八 [一七] 第七 结 ※ 二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断结。 [一八] 第八 随眠 ※ 二 ……资于随眠之永断…… [一九] 第九 行路1 ※ 二 ……资于行路之偏知…… 注 1“行路”。参照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一六0页)。 [二0] 第十 漏尽 ※ 二 “……资于诸漏之尽…… 三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断法耶?……资于随眠之永 断耶?……资于行路之偏知耶?……资于诸漏之尽耶? 四~一0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学‘观 341 定弃1入息’,学‘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资于断结……资于随眠之 永断……资于行路之偏知……资于诸漏之尽。” 以上是四经。 注1 原文剩余一行,非属本文故省略之。 第十 入出息相应第二品(终) 此中摄颂曰: 此奢能伽罗 与卢夷强耆1 阿难与比丘 结以及随眠 行路与漏尽。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九九 ----------------------------------------------------------------------- 相应部经典六 二00 注1 本文经名,参照注。 --------------------------------------------------------------------------------


安那般那念相应

安那般那念相应
813(八0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
那念。何等为五?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
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
念。复次、比丘!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
那念。复次、比丘!初夜后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
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是名五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4( 八0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
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佛说此经
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5(八0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
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何等为修习安那般
那念,多修习已,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
晨朝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或入
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断世贪爱,离欲清净;嗔恚;睡眠;掉悔;疑断,
度诸疑惑,于诸善法心得决定。远离五盖烦恼,于心令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念于内息,系念
善学;念于外息,系念善学。息长,息短。觉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出息,于
一切身出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于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出息,于一切身行息
出息善学。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入息,于觉知心行息入息善学,觉知心行息出息,
于觉知心行息出息善学。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觉知心解脱入息,于觉知心解脱入息善学,觉
知心解脱出息,于觉知心解脱出息善学。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观察灭入息,于观察灭入息善
学,观察灭出息,于观察灭出息善学。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
明分想修习满足”。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6( 八0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
念修习、多修习者,断诸觉想。云何安那般那念修习、多修习,断诸觉想?若比丘依止聚落、城邑住,
如上广说,乃至于出息灭善学,是名安那般那念修习、多修习,断诸觉想”。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
所说,欢喜奉行。
817( 八0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我所说安那般那念,汝等
修习不”?时有比丘,名阿梨瑟吒,于众中坐,即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
“世尊!世尊所说安那般那念,我已修习”。佛告阿梨瑟吒:“比丘!汝云何修习我所说安那般那念”?
比丘白佛:“世尊!我于过去诸行不顾念,未来诸行不生欣乐,于现在诸行不生染著。于内外对碍想,
善正除灭。我已如是修世尊所说安那般那念”。佛告阿梨瑟吒:“比丘!汝实修我所说安那般那念,非
不修。然其比丘!于汝所修安那般那念所,更有胜妙过其上者。何等是胜妙过阿梨瑟吒所修安那般那念
者?是比丘依止城邑、聚落,如前广说,乃至于灭出息观察善学,是名阿梨瑟吒比丘!胜妙过汝所修安
那股那念者”。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8( 八0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
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檀,入安陀林,坐一树下,昼日禅思。时尊者罽宾那,亦晨朝时,
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还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檀,入安陀林,于树下坐禅。去佛不远,正身不
动,身心正直,胜妙思惟。尔时、众多比丘,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佛足,退坐一面。佛语诸
比丘:“汝等见尊者罽宾那不?去我不远,正身端坐,身心不动,住胜妙住”。诸比丘白佛;“世尊!
我等数见彼尊者正身端坐,善摄其身,不倾不动,专心胜妙”。佛告诸比丘:“若比丘修习三昧,身心
安住,不倾不动,住胜妙住者,此比丘得此三昧,不勤方便,随欲即得”。诸比丘白佛:“何等三昧?
比丘得此三昧,身心不动,住胜妙住”。佛告诸比丘:“若比丘依止聚落,晨朝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已,
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入林中,若闲房、露坐,思惟系念,乃至息灭观察善学,是名三昧,若比丘
端坐思惟,身心不动,住胜妙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9( 八0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一奢能伽罗林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二月坐禅,诸比丘勿复往来,
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尔时、世尊作是语已,即二月坐禅,无一比丘敢往来者,唯除送食及布萨时。
尔时、世尊坐禅,二月过已,从禅觉,于比丘僧前坐,告诸比丘:“若诸外道出家来问汝等:沙门瞿昙
于二月中,云何坐禅?汝应答言;如来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所以者何?我于此二月,念安
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若长,若短;一切身觉入息念如实知,
一切身觉出息念如实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实知,乃至灭出息念如实知。我悉知已,我时作是念,此则
粗思惟住。我今于此思惟止息已,当更修余微细修住而住。尔时、我息止粗思惟已,即更入微细思惟,
多住而住。时有三天子,极上妙色,过夜来至我所。一天子作是言:沙门瞿昙时到。复有一天子言:此
非时到,是时向至。第三天子言:非为时到,亦非时向至,此则修住,是阿罗诃寂灭耳”。佛告诸比丘:
“若有正说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来住,学人所不得当得,不到当到,不证当证,无学
人现法乐住者,谓安那般那念,此则正说。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是圣住,天住,梵住,乃至无学
现法乐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0( 八0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越尼拘律树园中。尔时、释氏摩诃男,诣尊者迦磨比丘所,礼迦磨比
丘足已,退坐一面。语迦磨比丘言:“云何尊者迦磨!学住者为即是如来住耶?为学住异、如来住异”?
迦磨比丘答言:“摩诃男!学住异,如来住异。摩诃男!学住者,断五盖多住;如来住者,于五盖已断、
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更不生长,于未来世成不生法。一时、世尊住一奢能伽罗林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于此一奢能伽罗林中,二月坐禅,汝诸比丘 勿使往来,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
广说如前,乃至无学现法乐住。以是故知,摩诃男!学住异,如来住异”。释氏摩诃男闻迦磨比丘所说,
欢喜从座起去。
821(八0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刚聚落,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不净观,赞叹不
净观言:“诸比丘!修不净观、多修习者,得大果、大福利”。时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或以
刀自杀,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投岩自杀,或令余比丘杀。有异比丘,极生厌患恶露不净,至鹿林梵志
子所,语鹿林梵志子言:“贤首!汝能杀我者,衣、钵属汝”。时鹿林梵志子,即杀彼比丘,持刀至跋
求摩河边洗刀。时有魔天,住于空中,赞鹿林梵志子言:“善哉!善哉!贤首!汝得无量功德,能令诸
沙门释子持戒有德(者),未度者度,末脱者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诸长利衣钵
杂物,悉皆属汝”。时鹿林梵志子,闻赞叹已,增恶邪见,作是念:我今真实大作福德,令沙门释子持
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末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钵杂物,悉皆属我。于是
手执利刀,循诸房舍,诸经行处,别房、禅房,见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门持戒有德,未度者我
能令度,未脱者令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令得涅槃”。时有诸比丘厌患身者,皆出房舍,语鹿
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当度我!我未得脱,汝当脱我!我未得稣息,汝当令我得稣息!我未得涅
槃,汝当令我得涅槃”!时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杀彼比丘,次第乃至杀六十人。
  尔时、世尊至十五日说戒时,于众僧前坐。告尊者阿难:“何因、何缘,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
?阿难白佛言:“世尊为诸比丘说修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广说乃至杀
六十比丘。世尊!以是因缘故,令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唯愿世尊,更说余法,令诸比丘闻已,勤
修智慧,乐受正法,乐住正法”!佛告阿难:“是故我今次第说住微细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
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尘,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细住,诸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
休息。阿难!何等为微细住,多修习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谓安那般那念住”。
阿难白佛:“云何修习安那般那念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佛告阿难:“若
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广说,乃至如灭出息念而学”。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2( 八一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刚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尔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如是
念:颇有一法修习、多修习,令四法满足;四法满足已,七法满足;七法满足已,二法满足。时尊者阿
难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是念:颇
有一法多修习已,令四法满足,乃至二法满足;我今问世尊:宁有一法多修习已,能令乃至二法满足耶”
?佛告阿难:“有一法,多修习已,乃至能令二法满足。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
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处
满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灭出息念学。阿难!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
息念学;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身行休息入息念
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身行休息出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学。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于身
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若有时,圣弟子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觉知入息念时,如心行
息入息念学,心行息出息念时,如心行息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若复异受者,彼亦随受
比思惟。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心解脱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心解脱出息念时,如心
解脱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若圣弟子有时观无常,断,
无欲,灭,如无常,断,无欲,灭观住学。是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异于法者,亦随法比思惟。是名
修安那般那念,满足四念处”。阿难白佛:“如是修习安那般那念令四念处满足,云何修四念处令七觉
分满足”?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念住已系念住不忘,尔时方便修念觉分;修念觉分已,念
觉分满足。念觉满足已,于法选择、思量,尔时方便修择法觉分;修择法觉分已,择法觉分满足。于法
选择、分别、思量已,得精勤方便,尔时方便修习精进觉分;修精进觉分已,精进觉分满足。方便精进
已,则心欢喜,尔时方便修喜觉分;修喜觉分已,喜觉分满足。欢喜已,身、心猗息,尔时方便修猗觉
分;修猗觉分已,猗觉分满足。身心乐已,得三昧,尔时修定觉分;修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定觉分
满足已,贪忧则灭,得平等舍,尔时方便修舍觉分;修舍觉分已,舍觉分满足。受,心,法法念处,亦
如是说。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阿难白佛:“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云何修七觉分满足明、
解脱”?佛告阿难:“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念觉分已,满足明、解脱。
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修舍觉分已、明、解脱满足。阿难!是名法法相
类,法法相润。如是十三法,一法为增上,一法为门,次第增进,修习满足”。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
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3(八一一──八一二)
  (如阿难所问),如是异比丘所问,佛问诸比丘,亦如上说。
825( 八一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毗罗聚落金毗林中。尔时、世尊告尊者金毗罗:“我今当说精勤修习四念
处。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尔时尊者金毗罗,默然住。如是再三。尔时、尊者阿难语尊者金毗罗:
“今大师告汝”!如是三说。尊者金毗罗语尊者阿难:“我已知,尊者阿难!我已知,尊者瞿昙”!尔
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是时,世尊!是时,善逝!唯愿为诸比丘,说精勤修四念处,诸比
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比丘入息念时,如入息学;乃至灭出息
时,如灭出息学。尔时圣弟子念入息时,如念入息学,乃至身行止息出息时,如身行止息出息学,尔时
圣弟子身身观念住;尔时圣弟子身身观念住已,如是知善内思惟”。佛告阿难:“譬如有人乘车舆从东
方颠沛而来。当于尔时,践蹈诸土堆垄不”!阿难白佛:“如是,世尊”!佛告阿难:“如是圣弟子念
入息时,如入息念学,如是乃至善内思惟。若尔时圣弟子觉知喜,乃至觉知意行息学,圣弟子受受观念
住;圣弟子受受观念(住)已,如是知善内思惟。譬如有人乘车舆从南方颠沛而来,云何阿难!当践蹈
土堆垄不”?阿难白佛:“如是,世尊”!佛告阿难:“如是圣弟子受受观念住,知善内思惟。若圣弟
子觉知心;欣悦心;定心;解脱心入息,如解脱心入息学,解脱心出息,如解脱心出息学,尔时圣弟子
心心观念住;如是圣弟子心心观念住已,知善内思惟。譬如有人乘车舆从西方来,彼当践蹈土堆垄不”?
阿难白佛:“如是,世尊”!佛告阿难:“如是圣弟子觉知心,乃至心解脱出息如心解脱出息学,如是
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知善内思惟。(若圣弟子)善于身,受,心(念住),贪忧灭舍,尔时圣弟子
法法观念住;如是圣弟子法法观念住已,知善内思惟。阿难!譬如四衢道有土堆垄,有人乘车舆从北方
颠沛而来,当践蹈土堆垄不”?阿难白佛:“如是,世尊”!佛告阿难:“如是圣弟子法法观念住,知
善内思惟。阿难!是名比丘精勤方便,修四念处”。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6( 八一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
那念,多修习已,身不疲倦,眼亦不患,乐随顺观住,乐觉知,不染著乐。云何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
倦,眼亦不患,乐随观住,乐觉知,不染著乐?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观灭出息时,如灭出息学,是名
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乐随观住,乐觉知,不染著乐;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
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如是
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
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三结尽,得须陀洹果;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果;五下
分结尽,得阿那含果;得无量种神通力,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者,如是比丘
当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
行。
827( 八一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夏安居。尔时、众多上座声闻,于世尊左右,树下、窟
中安居。时有众多年少比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佛为诸年少比丘种种说法,示教、照喜,
示教、照喜已,默然住。诸年少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诸年少比丘往诣上座比
丘所,礼诸上座足已,于一面坐。时诸上座比丘作是念:我等当摄受此诸年少比丘,或一人受一人,或
一人受二、三、多人。作是念已,即便摄受,或一人受一人,或受二、三、多人,或有上座乃至受六十
人。尔时、世尊十五日布萨时,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观察诸比丘已,告比丘:“善哉!善哉!
我今喜诸比丘行诸正事,是故比丘当勤精进,于此舍卫国,满迦低月”。
  诸处人间比丘,闻世尊于舍卫国安居,满迦低月;满已,作衣竟,持衣钵,于舍卫国人间游行。渐
至舍卫国,举衣钵,洗足已,诣世尊所,稽首礼足已,退坐一面。尔时、世尊为人间比丘种种说法,示
教、照喜已,默然住。尔时人间比丘闻佛说法,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往诣上座比丘所,稽首
礼足,退坐一面。时诸上座作是念:我等当受此人间比丘,或一人受一人,或二、三,乃至多人。即便
受之,或一人受一人,或二、三,乃至有受六十人者。彼上座比丘受诸人间比丘,教诫教授,善知先后
次第。
  尔时、世尊月十五日布萨时,于大众前敷座而坐。观察诸比丘众,告诸比丘:“善哉!善哉!诸比
丘!我欣汝等所行正事,乐汝等所行正事。诸比丘!过去诸佛,亦有比丘众所行正事,如今此众;未来
诸佛所有诸众,亦当如是所行正事,如今此众。所以者何?今此众中诸长老比丘,有得初禅、第二禅、
第三禅、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住。有比丘三
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有比丘三结尽,贪、恚、
痴薄,得斯陀含。有比丘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有比丘得无量神通境界,
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有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修慈心断嗔恚,修无常想断
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云何比丘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观灭出息,如观灭
出息学,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安那般那念相应


第十 入出息相应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六四
311               第十 入出息相应

              第一 一法品

          [一] 第一 一法1
    一  舍卫城……园。
    二  ……说曰:
    三  “诸比丘!修习于一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以何为一法耶?
        入出息念是。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
    念普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五  于长入息,了知‘我长入息’;于长出息,了知‘我长出息’;于短入息,了知
    ‘我短入息’;于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六  学‘我觉偏身入息’,学‘我觉偏身出息’,学‘我止身行入息’,学‘我止身行
    出息。’
312 七  学‘我觉喜入息’,学‘我觉喜出息’,学‘我觉乐入息’,学‘我觉乐出息。’
    八  学‘我觉心行入息’,学‘我觉心行出息’,学‘我止心行入息’,学‘我止心行
    出息’,学‘我觉心入出息’,学‘我觉心出息。’
    九  学‘我心喜欢之入息’,学‘我心喜欢之出息’,学‘我心得定之入息’,学‘我
    心得定之出息’,学‘我心解脱之入息’,学‘我心解脱之出息。’
    一0  学‘我观无常入息’,学‘我观无常出息’,学‘我观离贪入息’,学‘我观离
    贪出息’,学‘我观灭尽入息’,学‘我观灭尽出息’,学‘我观定弃入息’,学‘我
    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如是之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注1 杂阿含二九、七(大正藏二、二0六a),别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四九七a)。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六五
    -----------------------------------------------------------------------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六六
          [二] 第二 觉支1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对入出息念
    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入出息念俱
313 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
    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入出息念俱行之舍觉支。
    五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注1 杂阿含二九、九(大正藏二、二0六b)。

          [三] 第三 清净1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于入出
    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
    念于现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五~一0  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而入息’,学‘我观定弃而出息。’
    一一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注1 参照上第一经

          [四] 第四 果(一)
 ※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
    出息念、云何多修者,为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一0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
    持,修念于现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入息’,
    学‘我观定弃出息。’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六七
    -----------------------------------------------------------------------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六八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314 一二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二果中之随一果可期,于
    现法开悟,或为余依得不还果。”
          [五] 第五 果(二)
 ※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
    出息念、云何多修者,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一0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
    ‘我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一二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可期。何为
    七果、七功德耶?
    一三  于现法已得开悟;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则命终时得开悟;若于命终时不得开
    悟,则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得损害般涅槃……得无行般涅槃……得有行
    般涅槃……成为上流至色究竟天。
    一四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此七果、七功德可期。”
          [六] 第六 阿梨瑟吒1
    一~二  舍卫城。
        于此世尊……说曰:
        “诸比丘!汝等应对入出息念修习。”
    三  如是说示已,具寿阿梨瑟吒白世尊曰:
        “大德,我修习入出息念。”
315     “阿梨瑟吒!汝云何而修习入出息念耶?”
    四  “大德,我于过去之诸欲,断欲欲;于未来之诸欲,离欲欲;于内外之诸法,善
    调伏对碍想,以正念而入息、以正念而出息。大德!我如是修习入出息念。”
    五  “阿梨瑟吒!如是之入出息念者,我不说有。然而,阿梨瑟吒!有广大圆满之入
    出息念,且谛听,善作意,我当说。”具寿阿梨瑟吒应世尊曰--
        “唯唯!大德!”
    六  世尊说示曰: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六九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七0
    “阿梨瑟吒!云何之入出息念,为广大圆满耶?
    七~一三  阿梨瑟吒!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乃
    至……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四  阿梨瑟吒!如是之入出息念,为广大圆满。”

    注1 杂阿含二九、九(大正藏二、二0六b)。

          [七] 第七 罽宾那1
    一~二  舍卫城。
    三  其时,具寿大罽宾那于不远处,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
    四  世尊见具寿大罽宾那于不远处,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见已,告
    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见此比丘之身有倾动否?”
316 五  “大德!我等见彼具寿于大众中端坐,独居而坐,不见彼具寿之身有倾动。”
    六  “诸比丘!于定修习、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故彼比丘得定随乐欲、得
    无艰难、得无梗涩。
    七  诸比丘!修习何定、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耶?
        诸比丘!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
    八  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者,则身无倾动、心无倾动耶?
    九~一五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
    ‘我观定弃出息。’
    一六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身不倾不动、心不倾不动。”

    注1 杂阿含二九、一0(大正藏二、二0六c)。

          [八] 第八 灯1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七一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七二
    出息念定、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317 四~一0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乃至
    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一二  诸比丘!我先前尚未成等觉、现等觉,为菩萨时,多依此而住。诸比丘!我
    依此而住,于身、于眼不疲倦,无取而由诸漏心解脱。
    一三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身、眼不疲倦,无取而由诸漏心解脱’者,应对此
    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四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断诸在家之思念’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
    意。
    一五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非违逆作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
    善自作意。
    一六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作非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
    善自作意。
    一七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作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
    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318 一八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作非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
    入出思念定善自作意。
    一九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非违逆与违逆俱遮遗遣,以舍、正念、正知而住’
    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0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具足对由离所生喜
    与乐之初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一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寻伺止息故,为内净,心是一趣,无寻无伺,具足
    由三摩地所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二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离喜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以身正受于乐,
    如诸圣者之所宣,具足有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
    自作意。
    二三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断乐断苦故,及先前已灭之忧与喜故,具足不苦不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七三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七四
    乐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四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色想、灭有对想、于种种想不作意,具足‘空
    为无边’于空无边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319 二五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空无边处,具足‘识为无边’,于识无边处而住’
    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六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识无边处,具足‘为无所有’,于无所有处而住’
    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七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者,则应
    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八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者,则应对
    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九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感受乐受时,了知‘此为无 
    常’、了知‘不可耽著’、了知‘于我无欢悦’。感受不苦不乐时,了知‘此是无常’、
    了知‘不可耽著’、了知‘于我无欢悦。’
    三0  感受乐受以离系而感受于此,感受苦受以离系而感受于此,感受不苦不乐受
    以离系而感受于此。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以命为边际感
    受受,了知‘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身坏命终后,于此一切之所受、所欢悦,
    将为冷却。’
    三一  诸比丘!譬如缘油、缘炷而油灯燃。油与炷尽时,则食无而消灭。诸比丘!
320 如是比丘,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
    知‘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身坏命终后,此处一切之所受、所欢悦,将为冷却。’”

    注1 杂阿含二九、一八(大正藏二、二0九a)。

          [九] 第九 毗舍离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
    二  其时,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示不净论,赞叹不净[观],并赞叹对不净
    [观]之修习。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七五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七六
    三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欲行半月之宴默,除持膳食者一人之外,任何人希勿至吾处。”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除持送膳食者一人之外,任何人未至世尊住处。
    四  时,彼诸比丘!以‘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净[
321 观]之修习。’,乃以行种种相差别不净之修习而住。彼等以此身为羞、为惭、愧耻,
    求执刀者,一日十比丘执刀,一日二十比丘执刀,一日三十比丘执刀,以自害。
    五  时,世尊过半月后,由宴默起,对具寿阿难曰:
        “阿难!云何诸比丘众已减少耶?”
    六  “大德!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净[观]
    之修习。大德!彼诸比丘以:‘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
    净[观]之修习。’对种种相差别不净之修习奉行而住。彼等以此身为羞、为惭、
    愧耻,求执刀者,一日十比丘……二十比丘……三十比丘执刀自害。大德世尊!愿
    对其他之方便说示,以使比丘众留住令开悟。”
    七  “阿难!然则,将住于毗舍离城附近之一切比丘,集会齐聚于讲堂。”
        “唯唯!大德!”
        具寿阿难应诺世尊,将住于毗舍离城附近之一切比丘,集会于讲堂后,来至世
    尊之处,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比丘大众已集会矣。”
    八  时,世尊往至讲堂。至已,就所设座。就座之世尊对诸比丘曰:
    九  “诸比丘!于此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
    不善法生,随忽消灭。
    一0  诸比丘!譬如夏季之最后月起尘介,忽有大之非时云将此消灭。诸比丘!如
322 是,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不善法生,
    随忽消灭。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为寂静、殊妙、无染、
    乐住,而想、不善法之生,随忽消灭耶?
    一二~一八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七七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七八
    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九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
    住,而恶、不善法生,随忽消灭。”

    注1 杂阿含二九、一三(大正藏二、二0七b)。

          [一0] 第十 金毗罗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金毗罗之竹林。
    二  于此,世尊对具寿金毗罗曰:
        “金毗罗!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此大果、大功德耶?”
        如是说已,具寿金毗罗则默然。
    三  二度世尊……乃至……
    四  三度世尊对金毗罗曰:
        “金毗罗,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此大果、大功德耶?”
    三度具寿金毗罗仍默然。
323 五  如是说已。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世尊!时矣,善逝!时矣。世尊请调示入出息念定,诸比丘对世尊所说将受持。”
        “阿难!然则,谛听!善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具寿阿难应诺世尊。
    六  世尊说示曰: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七~一三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学‘我观
    定弃出息。’
    一四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一五  阿难!若比丘行长入息,则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则知为‘长出息’;
    行短入息,则知为‘短入息’;行短出息,则知为‘短出息。’学‘觉偏身入息’,
    学‘觉偏身出息’,学‘止身行入息’,学‘止身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身观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七九
    -----------------------------------------------------------------------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八0
    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六  阿难!我说入出息乃随一之身。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
    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七  阿难!若比丘,学‘觉喜入息’,学‘觉喜出息’,学‘觉乐入息’,学‘
324 觉乐出息’,学‘心行入息’,学‘觉心行出息’,学‘止心行入息’,学‘止心行出
    息’,阿难!此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
    以故耶?
    一八  阿难!我说入出息之善作意,乃随一之受。阿难!故其时,比丘于受观受,
    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九  阿难!若比丘,学‘觉心入息’,学‘觉心出息’,学‘心欢喜之入息’,学‘心
    欢喜之出息’,学‘心入定之入息’,学‘心入定之出息’,学‘心解脱之入息’,学
    ‘心解脱之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
    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二0  阿难!我对忘念、不正知者,于入出息定之修习,不说示。阿难!故其时,
    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一  阿难!若比丘,学‘观无常入息’,学‘观无常出息’,学‘观离贪入息’,学
    ‘观离贪出息’,学‘观灭尽入息’,学‘观灭尽出息’,学‘观定弃入息’
325 ,学‘观定弃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
    之贪忧调伏而住了对贪忧之断,以慧观善观察。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
    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二  阿难!譬如于四衢路有大土堆,由东方来之车舆,于其土堆践蹈,由西方……
    由北方……由南方来之车舆,于其堆践蹈。阿难!如是比丘、于身观身而住,则将
    恶、不善法践蹈,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而住,则将恶、不善法践蹈。”

    注1 杂阿含二九、一七(大正藏二、二0八c)。
                                                       入出息相应第一一法品(终)
          此中摄颂曰: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八一
    -----------------------------------------------------------------------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八二
            一法觉支清净
            二果阿梨瑟吒
            罽宾那以及灯
            毗舍离金毗罗。

              第二品
          [一一] 第一 一奢能伽罗1
    一  一时,世尊住一奢能伽罗之一奢能伽罗林中。
    二  于此处,世尊对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欲行三月宴默,除持食者一人外,任何人希勿至吾处。”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除持食者一人外,无任何人至世尊之处。
326 三  时,世尊过三月后由宴默起,对诸比丘曰:
        “诸比丘!若异学修行者向汝等如是问:‘友等!沙门瞿昙多依何而住,住雨安
    居耶?’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对彼异学修行者应如是答:‘友等!世尊多依
    入出息念定,住于雨安居。’
    四  诸比丘!我于此处以正念入息,以正念出息。
    五~一0  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乃至……知
    ‘观定弃入息’,知‘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谓:正说是圣住、是梵住、是如来住。应以入出息念定为正说,谓:
    是圣住、是梵住、是如来住。”
    一二  诸比丘!比丘若有学而未得心希求安稳而住者,以修习,多修习入出息念定,
    以资诸漏之灭尽。诸比丘!若比丘是阿罗汉,断尽有结灭尽诸漏(梵行)已立、所作
    已办、舍弃重担,逮得到己利,证悟而解脱者,修习、多修习入出息念定,可资现
    法乐住及正念、正知。
    一三  诸比丘!言:正说圣住、梵住、如来住者,是正说入出息念定而谓圣住、梵
    住、如来住。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八三
    -----------------------------------------------------------------------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八四
    注1 杂阿含二九、一一(大正藏二、二0七a)。

327       [一二] 第二 卢夷强耆1
    一  一时,具寿卢夷强耆住释氏国迦毗罗卫城,尼拘律树园。
    二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具寿卢夷强耆住处。至已,敬礼具寿卢夷强耆后,坐于一
    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向具寿卢夷强耆曰:
    三  “大德!有学之住即是此如来住耶?或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耶?”
        “友摩诃男!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友摩诃男!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四  友摩诃男!有学之比丘,尚未得心,对无上安稳为求而住,为断五盖住。何为
    断五盖住耶?
        断欲欲盖而住,断嗔恚盖而住,断惛眠盖而住,断掉悔盖而住,断疑惑盖而住。
    友摩诃男!有学之比丘,尚未得心,对无上安稳希求而住,为断此五盖而住。
    五  友摩诃男!比丘成为阿罗汉,则诸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
    己利,有结尽,正悟、解脱、已断五盖,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
    能生。何为断五盖耶?
        欲欲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嗔恚盖……惛眠
328 盖……掉悔盖……疑惑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
        友摩诃男!比丘成为阿罗汉,则诸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
    己利,有结尽,正悟、解脱、五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
    能生。
    六  友摩诃男!依此理可知,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七  友摩诃男!一时,世尊住一奢能伽罗之一奢能伽罗林中。
    八~一九  ……[前经第二~一三节]……
    二0  友摩诃男!依此理可知,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注1 杂阿含二九、一二(大正藏二、二0七b)。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八五
    -----------------------------------------------------------------------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八六
          [一三] 第三 阿难1(一)
    一~二  舍卫城……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
    阿难白世尊曰:
329 三  “大德!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
    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
    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
    四  “大德!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
    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
    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
    五  “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一二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我
    观定弃出思’。
    一三  阿难!若比丘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乃
    至……学‘止身行入思’,学‘止身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
    正知、正念,对世间之食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330 一四  阿难!我谓入出息为随一之身。阿难!故其时于此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
    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五  阿难!若比丘学‘觉喜入息’……觉乐……觉心行……学‘止心行入息’,学
    ‘止心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
    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六  阿难!我谓入出息善作意,为随一之受。阿难!故其时于此比丘,于受观受,
    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七  阿难!若比丘学‘觉心入息’……乃至……心欢喜……心入定……学‘心解
    脱之入息’,学‘心解脱之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八七
    -----------------------------------------------------------------------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八八
    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八  阿难!我对忘念、不正知者,不说入出息念定之修习。阿难!故其时,比丘
    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九  阿难!若比丘学‘观无常……观离贪……观灭尽……观定弃入息’,学‘观定
    弃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
331 伏而住,对贪忧之断,以慧观善予观察。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
    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0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
          二
    二一  阿难!云何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二二  阿难2!比丘于身观身、系念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阿难!比丘系念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满。如
    是正念而住,以慧对诸法决择、伺察、观察。
    二三  阿难!比丘如是以正念而住,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时,比丘得择法
    觉支,修习择法觉支,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则得不
    退之精进。
    二四  阿难!比丘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得不退之精进时,比丘得精进觉
332 支,修习精进觉支,精进觉支修习圆满。发精进者,则得离财之喜。
    二五  阿难!比丘发精进,得离财之喜时,比丘得喜觉支,修习喜觉支,喜觉支修
    习圆满。意喜者,则身轻安而心经安。
    二六  阿难!比丘意喜而身经安、心轻安时,比丘得轻安觉支,轻安觉支修习,轻
    安觉支修习圆满。身经安则得乐、得心定。
    二七  阿难!比丘身轻安得乐、得心定时,比丘得定觉支,对定觉支修习,定觉支
    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二八  阿难!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对舍觉支修习,舍觉支
    修习圆满。
    二九  阿难!比丘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系念而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333 三0   阿难!比丘系念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对念觉支修习,念觉支修习圆满。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八九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九0
    ……(如初念处广说)……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三一  阿难!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对舍觉支修习,舍觉支
    修习圆满。
    三二  阿难!对四念处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
          三
    三三  阿难!云何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明,则圆满解脱耶?
    三四  阿难!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于舍回向于念觉支……择法
    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之修习。
    三五  阿难!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也。”

    注1 杂阿含二九、一四(大正藏二、二0八a)。
      2 以下之文,原典六七以下(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二二一页)比较之。

          [一四] 第四 阿难(二)
 ※ 二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
    阿难曰:
    三  “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
    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大德!在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334     “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
    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
    四  阿难!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
    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
    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三
    五  “阿难!云何于入出念定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六~三四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乃至……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九一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九二
    三五  阿难!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五] 第五 比丘(一)
 ※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
    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三  “大德!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
    满;对七法之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
335 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
    四  大德!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
    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
    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三
    五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三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乃至……
    三五  诸比丘!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六] 第六 比丘(二)
 ※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
    面之彼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
    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否?”
        “大德!在我等于法乃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
    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
    四  诸比丘!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
    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
    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九三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九四
336       一
    五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一二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
    持,修念现前,正念入息、正念出息……乃至……学‘我观定弃入息’,学‘我观定
    弃出息’。
    一三  诸比丘!若比丘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行
    短入息……乃至……觉偏身……乃至……学‘止身行入息’,学‘止身行出息’,诸
    比丘!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
    故耶?
    一四  诸比丘!吾谓入出息乃随一之身。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
    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五  诸比丘!若比丘学‘觉喜……觉乐……觉心行……止心行入息’,学‘止心行
    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
    住。何以故耶?
    一六  诸比丘!吾谓入出息之善作意,乃随一之受。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受观
337 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七  诸比丘!若比丘学‘觉心……心欢喜之……心解脱之入息’,学‘心解脱之出
    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何以故耶?
    一八  诸比丘!吾对忘念、不正知者,不说入出息念定之修习。诸比丘!故其时,
    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九  诸比丘!若比丘学‘观无常……观贪……观灭尽……观定弃入息’,学‘观定
    弃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
    而住,以慧观贪忧之断,善予观察。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
    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0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
          二
    二一  “诸比丘!云何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九五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九六
    二二  诸比丘!比丘于身观身,住于系念时,比丘之念不忘失。诸比丘!比丘系念
338 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满。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对
    彼法决择、伺察、观察。
    二三  诸比丘!比丘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时,比丘得择法
    觉支,修习择法觉支,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则得不
    退之精进。
    二四  诸比丘!比丘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得不退之精进时,比丘得精进
    觉支,修习精进觉支,精进觉支修习圆满。发精进者,则得离财之喜。
    二五  诸比丘!比丘发精进得离财之喜时,比丘得喜觉支,修习喜觉支,喜觉支修
    习圆满。意喜者,则身轻安而心轻安。
339 二六  诸比丘!比丘意喜而身轻安、心轻安时,比丘得轻安觉支,修习轻安觉支,
    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轻安则得乐、得心定。
    二七  诸比丘!比丘身轻安得乐、得心定时,比丘得定觉支,修习定觉支,定觉支
    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二八  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修习舍觉支,舍觉支
    修习圆满。
    二九  诸比丘!比丘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系念而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三0   诸比丘、比丘系念不忘失之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
    满……乃至……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三一  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修习舍觉支,舍觉支
    修习圆满。
    三二  诸比丘!对四念处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
340       三
    三三  “诸比丘!云何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耶?
    三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念觉支……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
    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舍觉支。
    三五  诸比丘!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九七
    -----------------------------------------------------------------------
        相应部经典六                                        一九八
          [一七] 第七 结
 ※ 二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断结。
          [一八] 第八 随眠
 ※ 二  ……资于随眠之永断……
          [一九] 第九 行路1
 ※ 二  ……资于行路之偏知……

    注 1“行路”。参照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一六0页)。

          [二0] 第十 漏尽
 ※ 二  “……资于诸漏之尽……
    三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断法耶?……资于随眠之永
    断耶?……资于行路之偏知耶?……资于诸漏之尽耶?
    四~一0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学‘观
341 定弃1入息’,学‘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资于断结……资于随眠之
    永断……资于行路之偏知……资于诸漏之尽。”
        以上是四经。

    注1 原文剩余一行,非属本文故省略之。
                                                 第十 入出息相应第二品(终)
          此中摄颂曰:
            此奢能伽罗
            与卢夷强耆1
            阿难与比丘
            结以及随眠
            行路与漏尽。
        第十 入出息相应                                     一九九
    -----------------------------------------------------------------------
        相应部经典六                                        二00
    注1 本文经名,参照注。

二二 大念处经


                                    二二 大念处经
      本经相当于北传汉译中阿含卷第二四之念处经(大正藏二六)。经之内容是宣示:净化
      众生、度脱忧悲、灭除苦恼、得正法、证涅槃唯一之道为四念处观,更说如法观察;五
      盖、五蕴、六处、七觉支、四圣谛,以破净、乐、常、我之四倒。此中对于身念处观,
      精勤观呼吸、身体之位置、态度、其构成要素、解破部分、死尸等,有正知正念者,破
      除身之四倒,得证解脱,有详细之叙述。主说修习四念处者,其果报为阿罗汉果或得阿
      那含果,及反复以示不退转之努力精进的必要。四念处观虽散说于诸经典中,其构造比
      较简单,而适当之敷衍的,有中部经典之念处经;更加添此法观,必要有四圣谛之教说,
      而成为本经所说是可想像的。而且只要述此经之修行方法,则甚深关连到律的关系,于
      相应部经典之念处经,此法观同视于戒律,从正法之护持上,力说四念处观之观点看,
      构成本经之内容,可示为根木佛教中重要的一面。
二二 大念处经 290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名剑磨瑟昙之拘楼人市镇。于其处,世尊告 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 向道,即四念处。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 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而住, 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291 二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 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 二二 大念处经 二七五 ----------------------------------------------------------------------- 长部经典二 二七六 ‘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知:‘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知:‘我在短出 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 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之弟子,或长转(辘驴)者,知:‘我在长 转,’或短者,知:‘我在短转。’诸比丘!比丘如是在长入息者,知:‘我在长 入息,’或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短入息者,知:‘我在短入息,’短 出息者,知:‘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 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292 如是,或于内身之观身而住;又于外身之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观身而住。 或于身,观生法而住;又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对于智 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著世间 之任何物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三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者,知:‘我在行,’又于住者,知:‘我在住,’ 于坐者,知:‘我在坐,’于卧者,知:‘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 如其状态而知之。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 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 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著世间任何物而 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四 复次,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观前、顾后,亦由于 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著僧伽梨(袈裟)衣、钵,亦由于 正智而作;彼于食、饮、咀嚼、尝味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大、小便,亦由于正智 而作:彼于行、住、坐、卧、醒、语、默,亦由于正智而作。 293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 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 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著世间任何物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二二 大念处经 二七七 ----------------------------------------------------------------------- 长部经典二 二七八 五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此身,上至头发, 下至跖底,知:‘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 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 泪、淋巴液、唾液、粘液、关节液、尿。’诸比丘!犹如两口之袋,填进种种谷物, 即:稻、粳、绿豆、豆颗、胡麻、糙米,其眼者开解之,得观察:‘此是稻、此是 粳、此是绿豆、此是豆颗、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 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上至头发,下至跖底,[知]:‘于此身有发、髦、爪、 294 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 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腋、粘液、关节液、尿。’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 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 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著世间任何物。诸 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六 复次,诸比丘!比丘从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即知:‘此身 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诸比丘!犹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杀 牛,于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犹如坐,诸比丘!如是比丘!从界、如存在、如志向而 观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 295 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 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著世间任何物。诸 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七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于冢间之死尸,死后经一日二日乃至三日, 膨胀成为青黑、腐烂,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性质),而成为如是 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 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 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著世间任何物。诸 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二二 大念处经 二七九 ----------------------------------------------------------------------- 长部经典二 二八0 八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于冢间之死尸,被鸟所啄、或鹰所啄、或鹫 所啄、或犬所食、或豹所食,乃至各种生类之所食。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 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是者。’ 296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 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 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著世间任何物。诸 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九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血肉而筋连结于骸骨 ……乃至……无肉之附著血而筋连结骸骨……乃至……无血、肉,唯筋连结骸骨: 乃至……[关节]解散,手骨于此处,足骨于彼处,踝骨于此处,腿骨于彼处,盘 297 骨于此处,背骨于彼处,头盖骨在彼处,骸骨散在四五八面。彼注视此身,[知]: ‘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 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 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著世间任何物。诸 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一0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初如螺色之白骨……乃至…… 经过一年,骸骨堆高……乃至……骸骨粉碎败坏,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 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298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 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 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著世间任何物。诸 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一一 然,诸比丘!如何比丘于受观受而住耶? 诸比丘!比丘于此,若在感乐受,知:‘我在感乐受。’在感苦受者,知:‘我 在感苦受。’在感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不苦不乐受。’若在感肉体之乐受 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乐受。’又在感精神之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乐受。’ 或在感肉体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苦受。’又在感精神之苦受者,知:‘我 二二 大念处经 二八一 ----------------------------------------------------------------------- 长部经典二 二八二 在感精神之苦受。’或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 又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受。’ 如是,或于内受,观受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或 299 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 忆念所成,皆会‘有受’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著世间任何物。诸 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 一二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耶?于此,诸比丘!比丘心贪者,知:‘心 贪。’ 又心,离贪者,知:‘心离贪。’ 又心,嗔者,知:‘心嗔。’ 又心,离嗔者,知:‘心离嗔。’ 又心,痴者,知:‘心痴。’ 又心,离痴者,知:‘心离痴。’ 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 又心,散乱者,知:‘心散乱。’ 又心,广大者,知:‘心广大。’ 又心,狭小者,知:‘心狭小。’ 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 又心,无上者,知:‘心无上。’ 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 又心,无定者,知:‘心无定。’ 又心,解脱者,知:‘心解脱。’ 又心,未解脱者,知:‘心未解脱。’ 如是,或于心,观心而住;又于外心,观心而住;又于内外心,观心而住。或 于心,观生法而住;于心,观灭法而住;又于心,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 300 忆念所成,皆会‘有心’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著世间任何物。诸 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一三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观法而住耶? 二二 大念处经 二八三 ----------------------------------------------------------------------- 长部经典二 二八四 于此,诸比丘!比丘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 又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贪欲存在者,知:‘我于内贪欲存在。’;于内贪欲 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贪欲生起,知已生之贪欲灭尽, 又知已灭尽之贪欲,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嗔恚存在者,知:‘于我内嗔恚存在。’于内嗔恚不存在者,知:‘于 我内嗔恚不存在。’知未生之嗔恚生起,又知已生之嗔恚灭尽,又知已灭尽之嗔恚, 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睡眠(愚钝)存在,知:‘于我内睡眠存在。’或于内睡眠不存在,知: ‘于我内睡眠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睡眠生起,又知已生之睡眠灭尽,又知已灭尽 之睡眠,于未来不再生起。 301 或于内悼悔存在,知:‘于我内悼悔存在。’或于内悼悔不存在,知:‘于我 内悼悔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悼悔生起,又知已生之悼悔灭尽,又知已灭尽之悼悔, 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疑惑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存在。’于内疑惑不存在者,知:‘于 我内疑惑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疑惑生起,知已生之疑惑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疑惑, 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 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 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著世间任何物。 诸比丘!比丘如是耶于五盖法,观法而住。 一四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知]:‘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灭尽——如是 302 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灭尽--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灭尽——如 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灭尽--如是识,如是识之生起,如是识之灭尽。’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 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 二二 大念处经 二八五 ----------------------------------------------------------------------- 长部经典二 二八六 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著世间任何物。 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 一五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知眼,知色,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 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又知耳,知声…乃至…知鼻, 303 知香…乃至…知舌,知味…乃至…知身,知触…乃至…知意,知法,知缘其二者生 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 法,观生法而住;或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 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著世间任何物。比 丘如是,于法观法而住。 一六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七 觉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念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存在,’或于 内念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又知 已生之念觉支修习成就。 或于内择法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精进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喜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304 或于内息(轻安)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定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舍觉支存在者,知:‘于内舍觉支存在,’或于内舍觉支不存在者,知: ‘于我内舍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舍觉支修习成就。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 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 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著世间任何物。 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七觉支法,观法而住。 二二 大念处经 二八七 ----------------------------------------------------------------------- 长部经典二 二八八 一七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 ‘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到苦灭之道。’ 305 一八 然,诸比丘!苦谛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1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闷是苦,求不得是 苦,约略言之,五取蕴是苦。 复次,诸比丘!生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生、出产、入胎、转 生、诸蕴之显现,[内外]诸处之摄受,诸比丘!此名为‘生。’ 复次,诸比丘!老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年老、老耄、齿落、 头发白、皱纹皮肤、寿命短缩、诸根熟衰,诸比丘!此名为‘老。’ 复次,诸比丘!死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消失、散灭、破坏、 灭亡、消灭、死殁、命终、诸蕴之破坏、死尸之放弃,诸比丘!此名为‘死。’ 306 复次,诸比丘!忧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忧、愁、 感、内忧、内怆,诸比丘!此名为‘忧。’ 复次,诸比丘!悲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叹、悲、 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诸比丘!此名为‘悲。’ 复次,诸比丘!苦者何耶?诸比丘!关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触所生之 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苦。’ 复次,诸比丘!恼者何耶?诸比丘!关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触所生之 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恼。’ 复次,诸比丘!闷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恼,失望、沮丧、 气馁、愁闷,诸比丘!此名为‘闷。’ 307 然,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诸比丘!于生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 实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也。诸比丘! 于老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病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死法之 众生……乃至……诸比丘!于忧、悲、苦、恼、闷法之众生,生如是之欲求:‘我 等实非于忧、悲、恼、闷法之下,我等不愿意忧、悲、苦、恼、闷法之来。’然, 二二 大念处经 二八九 ----------------------------------------------------------------------- 长部经典二 二九0 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 然,诸比丘!约略而言,五取蕴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 行取蕴、识取蕴,诸比丘!约略而言,此等名为五取蕴之苦。诸比丘!此亦名为苦 圣谛。 308 一九 然,诸比丘!苦集圣谛者何耶? 此爱能引导再生,有俱喜、贪,到处为追求满足,即:欲爱、有爱、无有爱。 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生起、于何处止住耶?凡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 于此处止住。身于世间……乃至……鼻于世间……乃至……舌于世间……乃至: 身于世间……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于世间……乃至……声于世间……乃至……香于世间……乃至……味于世间 ……乃至……触于世间……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 于此处止住。 眼识于世间……乃至……耳识于世间… 乃至……鼻识于世间……乃至……舌 识于世间……乃至……身识于世间……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 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触于世间……乃至……耳触于世间……乃至……鼻触于世间……乃至……舌 309 触于世间……乃至……身触于世间……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 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鼻触所生 之受于世间……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 ……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 住。 色想于世间……乃至……声想于世间……乃至……香想于世间……味想于世间 ……乃至……触想于世间……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 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思于世间……乃至……声思于世间……乃至……香思于世间……乃至……味 二二 大念处经 二九一 ----------------------------------------------------------------------- 长部经典二 二九二 思于世间,乃至……触思于世间……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 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爱于世间……乃至……声爱于世间……乃至……香爱于世间……乃至……味 爱于世间,乃至……触爱于世间……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 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寻于世间……乃至……声寻于世间……乃至……香寻于世间……乃至……味 寻于世间,乃至……触寻于世间……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 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伺于世间……乃至……声伺于世间……乃至……香伺于世间……乃至……味 310 伺于世间,乃至……触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 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二0 复次,诸比丘!苦灭圣谛者何耶? 对彼爱之无余离欲、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是。 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舍弃、于何处止灭耶?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 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耳于世间……乃至……鼻于世间……乃至……舌于世间……乃至…… 身于世间……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于世间……乃至……声于世间……乃至……香于世间……乃至……味于世间 ……乃至……触于世间……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眼识于世间……乃至……耳识于世间……乃至……鼻识于世间……乃至……舌 识于世间,乃至……身识于世间……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 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311 眼触于世间……乃至……耳触于世间……乃至……鼻触于世间……乃至……舌 触于世间……乃至……身触于世间……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 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鼻触所生 二二 大念处经 二九三 ----------------------------------------------------------------------- 长部经典二 二九四 之受于世间……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 ……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 灭。 色想于世间……乃至……声想于世间……乃至……香想于世间……乃至……味 想于世间……乃至……触想于世间……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 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思于世间……乃至……声思于世间……乃至……香思于世间……乃至……味 思于世间……乃至……触思于世间……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 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爱于世间……乃至……声爱于世间……乃至……香爱于世间……乃至……味 爱于世间……乃至……触爱于世间……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 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寻于世间……乃至……声寻于世间……乃至……香寻于世间……乃至……味 寻于世间……乃至……触寻于世间……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 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伺于世间……乃至……声伺于世间……乃至……香伺于世间……乃至……味 伺于世间……乃至……触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 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二一 复次,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何耶? 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然,诸比丘!正见者何耶? 312 诸比丘!如实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诸比丘!此名为正 见。 复次,诸比丘!正思者何耶? 无欲之思,无恚之思,无害之思,诸比丘!此名为正思。 复次,诸比丘!正语者何耶? 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诸比丘!此等名为正语。 二二 大念处经 二九五 ----------------------------------------------------------------------- 长部经典二 二九六 复次,诸比丘!正业者何耶? 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诸比丘!此等名为正业。 复次,诸比丘!正命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营[活]命,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命。 复次,诸比丘!正精进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 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远离已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 313 进、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 法,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修习、成就。诸比丘!此等名为正精进。 复次,诸比丘!正念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于 受……乃至……于心……乃至……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 欲、恼,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念。 复次,诸比丘!正定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 灭寻伺,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更舍离 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舍此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 其次舍乐离苦,以前所感受之喜、忧皆灭故,而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 禅而住。诸比丘!此名为正定。 诸比丘!此等名为苦灭道圣谛。 314 如是,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 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 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著,且不执著世间任何物。诸比 丘!比丘如是,于四圣谛观法而住。 二二 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七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 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年间[之念]。诸比丘! 实不管任何人,于六年间,……乃至……五年间……乃至……四年间……乃至…… 三年间……乃至……二年间……乃至……一年间,如果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 二二 大念处经 二九七 ----------------------------------------------------------------------- 长部经典二 二九八 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一年间[之 念]。任何人七个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 315 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个月间之念。实不管任何人,于六个月 ……乃至……五个月……乃至……四个月……乃至……三个月……乃至……二个月 ……乃至……一个月……乃至……半个月,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 [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半月间[之念]。 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七日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 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如叙述:‘诸比丘!此为众生之清净,为度 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为此而说 此经。” 世尊如是说已,彼随喜之诸比丘,欢喜世尊之所说。 注1 “病是苦,”vyadhi pi dukkha于定本有[ ]括弧之记号。中部经典之分别圣谛经 (saccavibhan ga sutta)无此句,出在相应部经典之转法轮品第二 (Dhammacakkappavattanavaggo-dutiyo)想此句,应是由转法轮品取来,加添在此 经。 二二 大念处经 二九九

念处经

(九八)中阿含因品念处经第二(第二小土城诵)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
昙拘楼都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
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
四念处。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
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若有未来诸
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
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
尽之觉。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我亦
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
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云何为四。观身
如身念处。如是观觉心法如法念处。云何观
身如身念处。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
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
寐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
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
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
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昂。仪
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
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
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
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
--------------------------------------------------------------------------------582.3
身。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
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拼
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恶
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
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
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
丘观身如身。比丘者。齿齿相著。舌逼上腭。
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
处捉旋。自在打锻。如是比丘齿齿相著。舌逼
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
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
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
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
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
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
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觉一切身息
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
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
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
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
不遍。犹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抟。水渍
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离生喜
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
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
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见达。是谓
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
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
定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如山泉。清净不浊。
--------------------------------------------------------------------------------583.1
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
自涌出。流溢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
处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
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
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
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
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无喜生乐。渍
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
不遍。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于水
底。彼根茎华叶悉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
周。如是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
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
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
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
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
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
无处不遍。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
从头至足。于其身体无处不覆。如是比丘
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如是比丘
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
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
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
持。善忆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
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
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
心终不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观内身如
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
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
身如身。比丘者。善受观相。善忆所念。犹
--------------------------------------------------------------------------------583.2
如有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如是比丘善
受观相。善忆所念。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
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
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
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
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
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
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
涎.胆.小便。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
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芥子。如是比丘
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
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粗细薄
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
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
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
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
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
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地于上。
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观
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
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
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彼死尸。或一.二
日。至六.七日。乌鸱所啄。豺狼所食。火烧埋
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
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
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
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
--------------------------------------------------------------------------------583.3
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
烂腐食半。骨璅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
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
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
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
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
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
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
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
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
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
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膞骨.髀骨.髋骨.
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
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
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
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
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
坏碎粖。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
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
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
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若比丘.比丘
尼。如是少少观身如身者。是谓观身如身
念处。云何观觉如觉念处。比丘者。觉乐觉
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
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觉乐
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
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
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苦
--------------------------------------------------------------------------------584.1
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
乐无欲觉。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
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
谓比丘观觉如觉。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
少观觉如觉者。是谓观觉如觉念处。云何观
心如心念处。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
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
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
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
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
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
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若
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如心者。是
谓观心如心念处。云何观法如法念处。眼缘
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
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
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
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
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
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
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
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
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
处。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
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
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
知如真。如是嗔恚.睡眠.调悔。内实有疑知
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
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
--------------------------------------------------------------------------------584.2
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
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
观法如法。谓五盖也。复次。比丘观法如法。
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
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
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
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法.
精进.喜.息.定。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
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
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
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
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
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
观法如法。谓七觉支。若有比丘.比丘尼如
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
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
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
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
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
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
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
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
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
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
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
是。朝必得升进。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
所说。欢喜奉行
念处经第二竟(三千一百三十七字)



念处经


白话《大念住经》

《大念住经》目录
1.导言
2.观身念住
  A、观呼吸
  B、观姿势
  C、时时彻知无常
  D、思惟不净
  E、思惟四大
  F、观墓园九相
3.观受念住
4.观心念住
5.观法念住
  A.观五盖
  B.观五取蕴
  C.观内外六处
  D.观七菩提分
  E、观四圣谛
6.修四念住的结果
---------------------------------------
《大念住经》 
(1)我是这样听说的:
(2)有一次,世尊在拘楼国剑磨瑟达磨城中,与拘楼人在一起。当时,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比丘们回答:世尊!
世尊接著说了以下的开示:
1.导言
(3)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盘,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4)是哪四个念住呢?
比丘们!比丘就身体观察身体,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就感受观察感受,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就心观察心,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就诸法观察诸法,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2.观身念住
A.观呼吸
(5)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呢?
比丘们!比丘到森林中,或到树下,或到隐僻无人之处,盘腿而坐,端正身体,把注意力放在嘴巴周围的区域,保持觉知,觉知呼吸时气息的出入情况。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出息。」
(6)比丘们!就像技术熟练的木匠或他的徒弟,当他锯木作一次长拉锯的时候,清楚了知:「我作了一次长拉锯」;当作一次短的拉锯时,他清楚了知:「我作了一次短拉锯。」
比丘们!就像这样,比丘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出息。」
(7)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B.观姿势
(8a)又,比丘们!比丘在走路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站立著」;在坐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坐著」;在躺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躺著。」无论何种姿势,他都清楚了知。
(8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C.时时彻知无常
(9a)又,比丘们!当比丘来回行走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看著正前方或侧面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弯下身体或伸展身体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搭衣持钵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在吃、喝、咀嚼或尝味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大小便利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行走、站立、坐卧、醒觉、说话或沈默时,时时彻知无常。
(9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D.思惟不净
(10)又,比丘们!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自脚底而上,自头发而下,皮肤所覆盖的都是充满种种不净,他这麽想:「在这身体中,有头发肤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髓,肾心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膜,胃脏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口水鼻涕,滑液尿水。」
(11)就好像有一只两个口的粮食袋,里面装满各种的豆谷,诸如:稻米、糙米、绿豆、豌豆、芝麻、白米;而且就如同有位能分辨这些豆谷的人,当他打开这只袋子时,他可以看到里面所装的东西,告诉人说:「这是稻米、这是糙米、这是绿豆、这是豌豆、这是芝麻、这是白米。」
(12a)比丘们!相同地,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自脚底而上,自头发而下,皮肤所覆盖的都是充满种种不净,他这麽想:「在这身体中,有头发肤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髓,肾心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膜,胃脏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口水鼻涕,滑液尿水。」
(12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E.思惟四大
(13)又,比丘们!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不论置身何处或何种姿势,依身体组成要素的特性,他这麽想:「在此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及风大。」
(14a)比丘们!这就像技术熟练的屠夫,或屠夫的学徒,杀了一条牛并将它分解成块後,他们坐在十字路口。比丘们!相同地,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不论置身何处或何种姿势,依身体的组成要素,他这麽想:「在此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及风大。」
(14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F.观墓园九相
(15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这尸体已死一日、二日或三日,变成肿胀、瘀黑且溃烂,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15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16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这尸体被乌鸦、秃鹰、猎鹰、苍鹭所啄食或被野狗、老虎、豹、胡狼所咬或被其他种种生物所食时,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16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17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骸骨、附著在骨上的一些血肉、及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17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18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没有皮肉、只有一块块血迹的骸骨,和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18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19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血肉不存的骸骨,及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19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20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一堆骨节支解的骨头,四散各处:这儿是手骨,那里是脚骨;这儿有踝骨,那里有膝骨;这里有大腿骨,那里有骨盆骨;这是脊椎骨,那是肩胛骨;又有肩骨、颈骨、下颚骨、牙齿及头盖骨,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20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21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一堆泛白如海螺壳的骨头,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21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22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经过年馀、堆积成堆的骨头,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22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23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骨头腐蚀成粉,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23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3.观受念住
(24)比丘们!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呢?
比丘们!比丘在经历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的感受。」
在经历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的感受。」
在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
在他执著於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著於快乐的感受。」
没有执著於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著於快乐的感受。」
在执著於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著於痛苦的感受。」
没有执著於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著於痛苦的感受。」
当执著於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执著於不苦不乐的感受。」
没有执著於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著於不苦不乐的感受。」
(25)於是他於内部就感受观察感受,於外部就感受观察感受,同时於内部、外部就感受观察感受。因此,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
4.观心念住
(26)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呢?
比丘们!当心有贪爱时,比丘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当心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有愚痴,当心没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没有愚痴;当心收摄时,清楚了知心收摄,当心涣散时,清楚了知心涣散;当心广大时,清楚了知心广大,当心不广大时,清楚了知心不广大;当心有上时,清楚了知心有上,当心无上时,清楚了知心无上;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当心解脱时,清楚了知心解脱,当心未解脱时,清楚了知心未解脱。
(27)於是他就内在的心观察心,就外在的心观察心,同时就内在、外在的心观察心。因此,他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心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心!」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
5.观法念住
A.观五盖
(28)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盖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五盖观察诸法呢?比丘们!当比丘生起贪欲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贪欲」;当比丘不起贪欲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贪欲。」他清楚了知,未生的贪欲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贪欲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贪欲,未来不再生起。
(29)当比丘生起嗔恚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嗔恚」;当比丘不起嗔恚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嗔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嗔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嗔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嗔恚,未来不再生起。
(30)当比丘生起昏沈和睡眠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昏沈和睡眠」;当比丘不起昏沈和睡眠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昏沈和睡眠。」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昏沈和睡眠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昏沈和睡眠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昏沈和睡眠,未来不再生起。
(31)当比丘生起掉举和後悔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掉举和後悔」;当比丘掉举和後悔不起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掉举和後悔。」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掉举和後悔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掉举和後悔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掉举和後悔,未来不再生起。
(32)当比丘生起疑惑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疑惑」;当比丘不起疑惑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疑惑。」他清楚了知,未生的疑惑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疑惑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疑惑,未来不再生起。
(33)於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盖观察诸法。
B.观五取蕴
(34)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取蕴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五取蕴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清楚了知:「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灭去;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灭去;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的灭去;这是行,这是行的生起,这是行的灭去;这是识,这是识的生起,这是识的灭去。」
(35)於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取蕴观察诸法。
C.观内外六处
(36)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六内处和六外处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六内处和六外处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清楚了知眼根,清楚了知色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37)比丘清楚了知耳根,清楚了知声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38)比丘清楚了知鼻根,清楚了知香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39)比丘清楚了知舌根,清楚了知味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40)比丘清楚了知身根,清楚了知触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41)比丘清楚了知意根,清楚了知法,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42)於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六内处和六外处观察诸法。
D.观七菩提分
(43)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七菩提分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七菩提分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有念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念菩提分」;当比丘没有念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念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念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念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44)比丘有择法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择法菩提分」;当比丘没有择法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择法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择法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择法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45)比丘有精进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精进菩提分」;当比丘没有精进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精进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精进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精进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46)比丘有喜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喜菩提分」;当比丘没有喜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喜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喜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喜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47)比丘有轻安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轻安菩提分」;当比丘没有轻安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轻安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轻安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轻安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48)比丘有定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定菩提分」;当比丘没有定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定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定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定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49)比丘有行舍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行舍菩提分」;当比丘没有行舍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行舍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行舍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行舍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50)於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七菩提分观察诸法。
E、观四圣谛
(51)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四圣谛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四圣谛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集」;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灭」;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
苦圣谛的解释
(52)又,比丘们!什麽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53)又,比丘们!什麽是生?如果有所谓的生,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们的受生、形成、出生、显现诸蕴、获得内外处,比丘们!这就叫作生。
(54)又,比丘们!什麽是老?如果有所谓的老,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们的衰弱、老朽、牙齿脱落、头发灰白、皮肤松皱、寿命将尽、机能退化,比丘们!这就是老。
(55)又,比丘们!什麽是死?如果有所谓的死,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们的崩溃、散灭、命终、死亡、寿命结束、五蕴离析、身体弃舍、生命灭绝,比丘们!这就是死。
(56)又,比丘们!什麽是愁?凡是有人不论何时,受到损失或不幸之事的影响,生起这些痛苦的心态:忧愁、哀愁、愁苦、深忧及深愁这些痛苦的心态,比丘们!这就是愁。
(57)又,比丘们!什麽是叹?凡是有人不论何时,受到损失或不幸之事的影响,生起哭号、哭泣、叹息、以及哀号、哀叹的状态,比丘们!这就是叹。
(58)又,比丘们!什麽是苦?比丘们!由於身体的接触而生起身体上任何的苦楚、不适、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这就是苦。
(59)又,比丘们!什麽是忧?比丘们!心理上任何的苦楚、不适或由心理接触而生起任何痛苦、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这就是忧。
(60)又,比丘们!什麽是恼?凡是有人不论何时,受到损失或不幸之事的影响,产生恼乱、苦恼、忧恼、燥恼这些心态,比丘们!这就是恼。
(61)又,比丘们!什麽是怨憎会苦?凡是有人不论何时、何处遇到不愉快、不喜欢的色、声、香、味、触、法,或时时处处遇到不幸、伤害、困难、不安,如果交往、相遇、接触、结合,比丘们!这就叫怨憎会苦。
(62)又,比丘们!什麽是爱别离苦?凡是有人不论何时、何处与所感兴趣、所喜欢、所爱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尘境分离,对那些期望他幸运、富裕、舒适或安全的人,如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同事、亲戚等,与他们分离,不能相见、亲近、结合,比丘们,这就叫爱别离苦。
(63)又,比丘们!什麽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对众生而言,他们是受生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生的支配!但愿我们不再轮回转生!」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64)比丘们!什麽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对众生而言,他们是受老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老的支配!但愿我们不受老的支配!」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65)比丘们!什麽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受病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病的支配!但愿我们没有病苦!」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66)比丘们!什麽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受死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死的支配!但愿我们永远不死!」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67)比丘们!什麽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受愁、叹、苦、忧、恼的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愁、叹、苦、忧、恼的支配!但愿我们不再愁、叹、苦、忧、恼!」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68)比丘们!什麽是「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色取蕴是苦、受取蕴是苦、想取蕴是苦、行取蕴是苦、识取蕴是苦。比丘们!这就是「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比丘们!这就是苦圣谛。
苦集圣谛的解释
(69)又,比丘们!什麽是苦集圣谛呢?
它就是贪爱,就是造成不断轮回,为喜乐、欲求所束缚,以及任何情况都不忘寻求快乐的欲望,也就是欲爱、有爱及无有爱。
比丘们!而这贪爱从哪里生起,又从何处建立?在身心世界,只要有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事物,就有贪爱的生起和建立。
(70) 而在身心世界,什麽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事物呢?在身心世界中,眼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耳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鼻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舌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身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意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71)在身心世界中,色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声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香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味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触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法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72)在身心世界中,眼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耳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鼻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舌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身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意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73)在身心世界中,眼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耳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鼻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舌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身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意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74)在身心世界中,从眼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从耳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从鼻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从舌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从身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从意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75)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76)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77)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78)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79)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比丘们!这就是苦集圣谛。
苦灭圣谛的解释
(80)又,比丘们!什麽是苦灭圣谛呢?
它是贪爱的完全远离、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但比丘们何处根除贪爱,何处息灭贪爱呢?在身心世界中,有诱人的、令人喜悦的地方,就是可以根除和息灭贪爱的地方。
(81)但在身心世界中,什麽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事物呢?
在身心世界中,眼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耳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鼻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舌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身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意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色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声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香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味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触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法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83)在身心世界中,眼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耳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鼻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舌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身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意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84)在身心世界中,眼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耳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鼻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舌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身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意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85)在身心世界中,从眼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从耳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从鼻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从舌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从身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从意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86)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87)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88)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89)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90)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比丘们!这就是苦灭圣谛。
道圣谛的解释
(91)又,比丘们!什麽是导致苦灭的道圣谛呢?那就是八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92)又,比丘们!什麽是正见呢?比丘们!正见就是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导致苦灭之道的知见。比丘们!这就是正见。
(93)又,比丘们!什麽是正思惟呢?比丘们!正思惟就是离欲、不染世乐的思惟,也是没有嗔恨、没有暴力的想法。比丘们!这就是正思惟。
(94)又,比丘们!什麽是正语呢?比丘们!正语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与不绮语。比丘们!这就是正语。
(95)又,比丘们!什麽是正业呢?比丘们!正业就是不杀、不偷及不邪淫。比丘们!这就是正业。
(96)又,比丘们!什麽是正命呢?比丘们!正命就是圣弟子不以错误的方式营取生活,而以正确的方式经营生活。比丘们!这就是正命。
(97)又,比丘们!什麽是正精进呢?比丘们!比丘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防止未生的恶行、不善之心念的生起;比丘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去除已生起的恶行和不善的心念;比丘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开展未生的善行及善的心念,使之能生起;比丘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保持已生的善念,不使它退失,使之增长、成熟、圆满地开展;比丘们!这就是正精进。
(98)又,比丘们!什麽是正念呢?比丘们!比丘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就身体观察身体,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比丘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就感受观察感受,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比丘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就心观察心,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比丘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就诸法观察诸法,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比丘们!这就是正念。
(99)又,比丘们!什麽是正定呢?比丘们!比丘舍离贪爱、不善之心念,产生离欲之心,伴随著寻和伺并充满喜乐,他进入初禅;寻、伺消失,获得内心平静和专心一致,产生离欲和无寻、无伺之心,充满喜乐,他进入二禅;喜消失後,他住於平等心,对感受完全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并且在身体经验到圣者所说的:「由觉知和平等心所产生的乐」他进入三禅;在根除苦乐以及先前的喜忧也消失之後,他因此进入超越苦、乐的四禅,充满平等心和觉知。
比丘们!这就是正定。
比丘们!这就是导致苦灭之道圣谛。
(100)於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四圣谛观察诸法。
6.修四念住的结果
(101)比丘们!任何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年,就可以期望有两种果报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102)比丘们!不用说七年,如果有任何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六年,就可以期望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现生得大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103)比丘们!不用说六年,....
比丘们!不用说五年,....
比丘们!不用说四年,....
比丘们!不用说三年,....
比丘们!不用说二年,....
(104)比丘们!不用说一年,如果有任何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个月,就可以期望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105)比丘们!不用说七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六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五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四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三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二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一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半个月,如果有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天,就可以期望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106)这就是为什麽说:「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盘,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世尊如此说法後,比丘们皆大欢喜,赞叹世尊所说的法。
——《大念住经》结束

译自巴利文长部经第二十二经
第一章 导言
有一次,世尊在一个名叫劫摩沙的俱卢聚落和俱卢族人同住。在那里,世尊向比丘们说法。
“比丘们!”他说。“世尊!”比丘们答道。于是世尊说了以下的话:
“比丘们,对于凡夫只有一条路可以导致清净,克服忧愁哀伤,祛除苦楚悲痛,得到正当行为的准则,体证涅磐。”这条路就是四念住(注一)。
“是哪四念住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身体,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对于感受,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对于心意,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对于诸法,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
注一: 在库兴氏手抄本巴利文长部经觉音疏dhi对摺本中有云:再说,就如同一个善于制造箩筐的人,有意制造各种粗细席、箩、篓、篮,以及其他类似制品,将一大截竹子劈成四片,取其中一片,再将它劈开,用以制造所需之物;完全一样的情形,世尊为了要替众生多辟途径,易于熟练,乃将其实只有一项的正念,依所念的题材分为四部而说:“有四念住。何者为四?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须观察身体……”等语。之后,又取四念住之一,将身体予以分析,而就题发挥说:“比丘们啊!怎样(观察)呢……”

第二章 身念住
第一节 念出入息
“比丘们啊!比丘应怎样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观察身体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退居林中的时候,或到树下,或到隐僻无人之处(注一),珈趺而坐,身躯端直,专心系念出息入息。在呼出一口长气时,对他呼出的长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长气时,对他吸入的长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呼出一口短气时,对他呼出的短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短气时,对他吸入的短气,心中了了分明。他须训练自己,分明觉知他所有的出息和入息。他须训练自己,使出息(微细)安静,训练自己,使入息(微细)安静(注二)。比丘们啊!就象一位技术高明的旋盘工,或旋盘工的学徒,将旋盘做一次长转时,对他旋盘所作的长转,心中了了分明;将旋盘做一次短转时,对他旋盘所作的短转,心中了了分明。比丘们啊!完全一样的情形,比丘在呼出一口长气时,对他呼出的长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长气时,对他吸入的长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呼出一口短气时,对他呼出的短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短气时,对他吸入的短气,心中了了分明。他须训练自己,分明觉知他所有的出息和入息。他须训练自己,使出息(微细)安静,训练自己,使入息(微细)安静。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注三)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注一: 对摺本dhi 中有云:“退隐至林中,或树下,或杳无人迹之处。”这说明了应选择什么样的居处才最适宜于修念住。以这位比丘来说,他的心久著于色等诸尘,不能一时系于禅定的行处,犹如驾在一群悍牛身上的车子一样,不能循轨前进。因此,就象一个牧牛人想驯服一只喝了悍牛的奶长大的凶悍小牛一样,必须带它离开它的母亲,而以缰辔将它系于一根它所够不到的木桩上,那小牛东蹦西跳,终因无法脱逃,只好靠近木桩蹲或卧将下来。完全一样的情形,这比丘为了要驯服他那生长于色等诸尘的甘味之中而放纵成习的心,就必须到林中或树下或杳无人迹之处,于彼等处以念索将它(心)缚于念处上,犹如(将小牛)缚在木桩上一样。这样,他的心东攀西缘都找不到它所习见的对象,无法挣脱念索而脱逃,就安静下来,紧靠着禅观的对象安住,而达到近分定或根本定。因此古人有云:彼欲驯犊者,先系之木桩。人亦当如是,念索紧系心。
注二: dhi-dhu对摺本中有云:他如是训练自己,就由静观出入息而得到四禅。从禅定起,他审察他的出息或入息,或禅定的各分。
依出入息(得定)者,先审察色,说道:“这些出息与入息是以什么为依据呢?它们是以物质为依据,而物质就是肉身,肉身就是四大,而色是从它们(四大)衍生的。”其次:“名也是以同样的(四大)为依据,只是加上一项触。”他如是了解名后,就寻觅它的缘,从而见到无明以及缘起法则(十二因缘)的其余部分,就想:“名与色只是缘,要不也是从缘所生;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造成生物或‘我’。”他舍弃了一切疑惑,再以三法印加于缘生的名与色上,用于增强他的观照力,就逐步地达到圣位。这就是这位比丘出发趋向圣位的情形。
依禅定以决定名与色者,思维如次:“我禅定的各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呢?它们是以物质为依据,物质就是肉身,而我禅定的各分就是肉身的色。”然后就寻觅名与色的缘,而见到无明等缘起的法则,就想:“名与色只是缘,要不也是从缘所生;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造成生物或‘我’。”他舍弃了一切疑惑,再以三法印加于缘生的名与色上,用于增强他的观照力,就逐步地达到圣位。
注三: dhu 对摺本有云:由修念住得认知色身。(这意思就是说)由于他修习念住,他得以认知只有色身更无生物(众生)、‘我’、男人、女人、自己,以及属于自己的任何东西、我、我的、人或属于人的任何东西。

第二节 念身体姿势
“再者(注一),比丘们啊!比丘在走路时,对他走路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在站立时,对站立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在坐下时,对坐下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在偃卧时,对他偃卧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无论他的身体处于任何情况,他都对那情况心中了了分明。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注一: 对摺本dhu-dhu 有云:他既已如法修习念身法之一的数息观,更进而修习念身法中的另一法门--观察自身的种种姿势,而以‘再者’等语开始。
兹有一事实,就是:狗、狼、以及其他兽类,在行走时也能自觉是在行走,但此处所言的了了分明,非指如彼等之觉知。因为彼等之觉知,既不能舍弃“生物”之假设,也不表现有这类信念,也没有禅观的行处,也没有任何念住。可是比丘的了了分明的自觉,则已舍弃了“生物”的假设,表现有此信念,有禅观的行处及念住。因为彻底的自觉须包含下列各点,诸如:“走路的是谁?这行走属于谁?什么使得它行走?”之类。对于站立等其他身姿的观察,亦复如是。
如问:“走路的是谁?”应答:“走路的不是什么‘生物’或‘我’。”如问:“这行走属于谁?”应答:“不是什么‘生物’或‘我’的行走。”如问:“什么使得它行走?”应答:“行走是因心的作用而为风大所渗透的结果。”所以他所彻底了知者如下:行走的念头生起时,即产生了风大,而风大即以动作为其表现。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而将整个身体推动向前,就叫做行走。身体其他姿势如站等的解释亦同。如次:站的念头生起时,即产生了风大,而风大即以动作为其表现。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使得全身直立,就叫做站立。坐的念头生起时,即产生了风大,而风大即以动作为其表现。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使得上身端直,下身缩入,就叫做坐。卧的念头生起时,即产生了风大,而风大即以动作为其表现。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使得全身伸直,水平放倒,就叫做卧。
他彻底地了知这些之后,就思维如下:
“有谓走的是‘生物’,站的是‘生物’;但是果然有一个能站能走的‘生物’吗?没有!就象大家说车子走,虽然没有一样与车子一词相应的东西能走能停,然而车夫将它驾上了四只牛,再驱车前进的时候,我们就因语言的设施而说车子走了,或车子停了。完全是一样的情形,身体没有心的作用(心力)就同车子一样,念头的推动力犹如那牛,念头就好比是车夫。走或站的念头生起时,风大即产生而发为动作,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就发为走等动作。据此,如说:“走的是‘生物’,站立的是‘生物’,我走,我站”只是一种语言的设施。故说:
如风移舟,如弦委矢,风大驱身,亦复如是。
心索驱身,使立使坐,犹绳连机,绳牵机动。
何有生物,具内在力,不依因缘,能令行止?
因此须知,他是由于看清了行等是因缘所生,故能“在行走时,对他的行走了了分明;于站立时……于安坐时……于偃卧时,对他的偃卧了了分明。”

第三节 四明觉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进退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瞻视凝睇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屈伸臂倾,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穿衣持钵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饮食嚼尝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大小便利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行、住、睡、醒、语、默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四节 观身不净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应观此身,自踵而上,自顶而下,皮肤所包藏的充满了种种不净。如说:‘此身中头上有发,身上有毛,指甲齿牙,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脏,大肠肠膜,肺胃屎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涕唾滑液。’比丘们啊!好比有一只两个口子的容器,里面装满了各种豆壳之类,诸如粳米、糙米、菜豆、豌豆、芝麻、精米。有位聪明人打开看里面装的东西,说这是粳米、糙米、菜豆、豌豆、芝麻、精米。完全相同的情形,比丘们啊!比丘应观此身,自踵而上,自顶而下,皮肤所包藏的充满了种种不净。如说:‘此身中头上有发,身上有毛,指甲齿牙,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脏,大肠肠膜,肺胃屎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涕唾滑液。’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五节 四大种观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不论做什么事,也不论置身何处,应将此身依其组成分子加以观察。如说:‘在此身中有地、水、火、风等大种。’比丘们啊!就好比一个熟练的屠夫,或屠夫的学徒,杀了一只小牛,将它支解成块,自己则立身十字街头。完全一样的情形,比丘不论做什么事,也不论置身何处,应将此身(注一)依其组成分子加以观察。如说:‘在此身中有地、水、火、风等大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注一: 对摺本dhe 有云:犹如屠户养牛,至壮大后,牵至屠场。既到屠场,将它绑住,放置停妥,予以屠杀,并于杀后,加以处理。但在未将它支解切割之前,始终不忘它是一条牛。但在将它支解切割,安坐待沽时,他就不再视之为牛,而只是一堆的肉。他并不想:“我在卖牛,我的主顾为牛而来找我;”而想,“我在卖肉,我的主顾是为了肉而来找我的。”完全一样的情形,凡人不论是在家居士或僧团的一员,如果无明未除,正见未得,终将以“生物”或个人自居,永无休止。须至他将自身,不论所作何事,所居何处,均能加以分析,而按它的构成元素,细加思考;既按它的构成元素细加思考之后,他才不再认它是一个“生物”或个人,而只视之为如许元素而已。

第六节 墟墓观一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或死一日,或死二日,或死三日,膨胀瘀黑,脓烂充满。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七节 墟墓观二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被乌鸦啄食,或被秃鹫啄食,或被野犬啖食,或被胡狼啖食,或被各种昆虫所食。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八节 墟墓观三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只剩了骸骨、血肉、筋腱。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九节 墟墓观四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只余骸骨,皮肉尽脱,血迹斑斑,但筋腱尚存。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节 墟墓观五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只余骸骨筋腱,无血无肉。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一节 墟墓观六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朽败的尸体,骨节支离,散置四处,手骨一处,脚骨一处,胫骨一处,股骨一处,臀骨一处,脊骨一处,颅骨一处,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二节 墟墓观七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朽败的尸体,骸骨惨白如海螺壳。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三节 墟墓观八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朽败的尸体,白骨四散堆积,长年雨水淋渍。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四节 墟墓观九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朽败的尸体,骨殖枯蚀,化为尘埃。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以上念身竟(注一)--
注一: 觉音在《清净道论》第八章中,讨论禅观的四十行处中念身一法时,只论到观身不净的一节。他提到第一念住如上文所述,但出入息节可自成禅观的一个行处(念息),而身体姿势节,四明觉节以及四大种节,都属于“慧”,九墟墓观则既属于“慧”也属于“不净”。

第三章 受念住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感受应如何注意观察?
“比丘们啊!比丘在经历一桩愉快的感受时,对他所经历的愉快感受,心中须了了分明;在经历一桩不愉快的感受时……中性的感受时……有利害关系而愉快的感受时……没有利害关系而愉快的感受时……有利害关系而不愉快的感受时……没有利害关系而不愉快的感受时……有利害关系而中性的感受时……没有利害关系而中性的感受时,对他所经历的没有利害关系而中性的感受,心中须了了分明。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感受,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感受,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感受,或观察感受的生起,或观察感受的坏灭,或兼察感受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感受 (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感受。”

第四章 心念住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注意观察他的心意?
“比丘们啊!比丘贪欲炽盛,应了了分明其贪欲炽盛;或心离贪欲……嗔恚炽盛……心离嗔恚……愚痴炽盛……心离愚痴……心念专一……心念奔驰……心志高洁……心志卑下……心智下劣……心智优越……心力集中……心力散漫……心得解脱……心著系缚,应了了分明其心著系缚。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或对他人要注意观察其心意,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其心意,或观察心意的生起,或观察心意的坏灭,或兼察心意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心意 (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心意。”

第五章 法念住
第一节 观五盖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注一)注意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从妨碍宗教生活(梵行)的五盖中去注意观察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从妨碍梵行的五盖中去注意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如性贪欲乐(贪欲盖),应了了分明其性贪欲乐;或不贪欲乐,应了了分明其不贪欲乐;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贪欲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贪欲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贪欲,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不会生起;或者他生性刻毒(嗔恚盖)……生性怠惰而迟钝(睡眠盖)……生性傲慢而无礼(掉悔盖)……生性多疑(疑盖),应了了分明他生性多疑;或生性不疑,应了了分明他生性不疑;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疑惑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疑惑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疑惑,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不会生起。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注一: 摺本dhau有云:世尊在论观身时仅涉及色蕴;在论观受与想时,仅涉及其他诸蕴。但在此处,从“比丘们啊……应如何……”开始的文字里,他开始将色蕴和其他诸蕴混合立论。再者,在观身时,他只论及色蕴,观受时只论及受蕴,观心时只论及识蕴。但在此处,从“比丘们啊……应如何……”开始的文字里,他开始兼论想蕴和行蕴。

第二节 观五蕴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从五蕴中去注意观察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从五蕴中去注意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应了知色的性质,色如何生起,色如何坏灭;应了知受的性质,受如何生起,受如何坏灭;应了知想的性质,想如何生起,想如何坏灭; 应了知行的性质,行如何生起,行如何坏灭;应了知识的性质,识如何生起,识如何坏灭。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第三节 观六根六尘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六根与六尘中的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眼根了了分明,应对色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耳根了了分明,应对声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鼻根了了分明,应对香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舌根了了分明,应对味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身根了了分明,应对触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意根了了分明,应对意念(法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第四节 观七觉支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构成正觉的七种因素(七觉支)中的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注意观察七觉支中的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如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其有念觉支;或没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其没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念觉支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念觉支怎样才能充分发展;或者有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应了了分明其有行舍觉支;或没有行舍觉支,应了了分明其没有行舍觉支;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行舍觉支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行舍觉支怎样才能充分发展。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第五节 观苦圣谛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以四圣谛观察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以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应知苦谛,应知集谛(苦的根源),应知灭谛(苦的止息),应知道谛(灭苦之道)。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绝望是苦,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是苦。简言之,所有五取蕴都是苦。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生呢?
“在如此这般一类众生之中,有如此这般的一名众生出生。这受生、入胎、再度获得生命,五蕴的出现,感官的获得,比丘们啊,这就叫做生。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老呢?
“在如此这般一类众生之中,有如此这般一名众生,衰老在他身上降临:朽弱龙钟,齿牙脱落,声音嘶哑,皮肤松皱,活力消止,机能衰退。比丘们啊,这就叫做老。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死呢?
“在如此这般一类众生之中,有如此这般一名众生谢世:逝去、分崩、消失、弥留、丧亡、生尽命终,五蕴离析,尸首掩埋,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死。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忧呢?
“比丘们啊,任何人遭逢重大的损失,或受到某种不幸的打击,就生起忧伤、忧愁、忧心如捣、伤心、心伤肠断。比丘们啊,这就叫做忧。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悲呢?
“比丘们啊,任何人遭逢重大的损失,或受到某种不幸的打击,忍不住悲哀、悲伤、悲思、悲号、悲啼、悲哭。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悲。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苦呢?
“比丘们啊,身体上的痛苦,身体上的不适、苦楚,以及由身体的接触而经历到的不适的感受,这就叫做苦。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恼呢?
“比丘们啊,心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不适、苦楚,以及由心灵上的印象而经历到的不适的感受,这就叫做恼。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绝望呢?
“比丘们啊,任何人遭逢重大的损失,或受到不幸的打击,生起了决死之心,绝望、决死的情态。比丘们啊,这就叫做绝望。
“比丘们啊!‘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求不得)是苦’一语,又是什么意思呢?
“比丘们啊!受生的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愿望:‘但愿我们不受生的支配!但愿生永远不降临在我们身上!’然而这种愿望是不能靠想愿而获得的。这就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求不得)是苦’一语的意思。
“比丘们啊!受老……病……死……忧……悲……苦……恼……绝望所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愿望:‘但愿我们不受老……病……死……忧……悲……苦……恼……绝望的支配!但愿老……病……死……忧……悲……苦……恼……绝望永远不降临在我们身上!’然而这种愿望是不能靠想愿而获得的。这就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求不得)是苦’一语的意思。
“比丘们啊!‘简言之,所有五取蕴都是苦’一语,又是什么意思呢?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这些(都是苦),比丘们啊!这就是这句话的意义。
“比丘们啊!这就叫做苦圣谛。”

第六节 观集圣谛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集圣谛呢?
“它就是导致再生的欲望,它与贪欲和享乐相结合,在每一生中都能寻到欣喜。它是寻求感官享乐的欲望,寻求永生的欲望,寻求短暂生存的欲望。
“但是,比丘们啊!这欲望从哪里产生成长呢?它在哪里立足生根呢?
“只要有任何令人喜悦、适意的东西的地方,欲望就生起成长、立足生根。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能令人喜悦、适意的东西,可使欲望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呢?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根)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尘)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触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触)
“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受)
“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想)
“思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思)
“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爱)
“论究色……论究声……论究香……论究味……论究触……论究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论)
“省察色……省察声……省察香……省察味……省察触……省察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省)
“比丘们啊!这就叫做集圣谛。”

第七节 观灭圣谛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灭圣谛呢?
“它就是欲望的完全消退和止息(注一),它是放弃、松手、舍离、不黏着。
“但是,比丘们啊!这欲望衰退消失到哪里去了呢?它在哪里分裂毁灭呢?
“任何地方有令人喜悦、适意的东西,欲望就在那里衰退消失,在那里分裂毁灭。
“什么东西能令人喜悦适意,(使得)欲望在那里衰退消失,在那里分裂毁灭呢?
“眼……耳……鼻……舌……身……意能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衰退消失,在此分裂毁灭。其他六尘、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六论、六省,亦复如是。
“比丘们啊!这就叫做灭圣谛。”
注一: 对摺本 nai有云:“完全消退与止息”等都只是涅磐的同义词。因为在涅磐中爱欲完全消退与止息,因此,它就叫做欲望的完全消退与止息。在涅磐中爱欲败坏、被舍离,不再被执着,因此涅磐也叫做释放、解脱、舍离、去执。涅磐实在只有一个,但基于它的负面性质而定的名称则有许多,诸如:完全消退,完全止息,释放、解脱、舍离、去执、灭贪、灭嗔、灭痴、断爱、不生、不存、无为、无欲、业尽、不孕、不再生、不再存在、无生、不坏、不病、不死、无忧、无愁、无恼、无漏等。

第八节 观道圣谛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导致苦的止息的道圣谛呢?
“它就是那八正道,所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见呢?
“比丘们啊!知道苦,知道苦的生起,知道苦的止息,知道导致苦的止息之道。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见。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思呢?
“决心离绝欲乐,决心不对任何人心怀怨怼,决心不伤害任何生物。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思。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语呢?
“不说妄语,不背地诽谤,不恶声相向,不轻率戏语。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语。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业呢?
“不杀生,非与不取,不作不道德之事。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业。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命呢?
“比丘们啊!圣弟子舍弃不正当的职业,而从事正当职业以维持生计,这就叫做正命。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勤呢?
“比丘们啊!比丘立志、努力、奋发、精进、集中心力,使尚未生起的邪恶败德的品性不能生起;立志、努力、奋发、精进、集中心力,使已经生起的邪恶败德的品性可以舍弃;立志、努力、奋发、精进、集中心力,使尚未生起的优良品性得以生起;立志、努力、奋发、精进、集中心力,使已经生起的优良品性得以保存、维持、成长、增进、发展、以臻完美。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勤。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念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于身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受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心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法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念。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定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即已隔绝欲乐,隔绝恶习,但仍能运用理性,仍能观察,即进入初禅。这初禅乃由离欲而生,以喜与乐为其特色。然后理性与观察的活动也止息了,但仍保有喜受和乐受,他即进入二禅。这二禅的定境能产生内心的寂静和思想的集中。到了喜的感觉渐淡,而趋于冷静,忆念不忘,了了分明,只在身体方面仍有快乐的感受——这境界一般高人述之为‘冷静,忆念不忘,而快乐地生活着’——这时他即进入三禅。到快乐的感受也舍弃了,苦的感受也舍弃了,先前所有一切苦欣皆已消失,他即进入不苦不乐的四禅,其中只有经行舍所净化了的念支(忆念不忘)。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定。
“比丘们啊!这就叫做导致苦的止息的道圣谛。”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第六章 佛陀的鼓励和结语
“比丘们啊!任何人如依法修习四念住达七年之久,便可望得到两种报酬中之任何一种:或者他在现生中获净智,或者,如他死时五蕴尚存,就永不再回转(世间)。
“比丘们啊!且不谈七年的问题。比丘们啊!如有人能依法修习上述四念住六年,便可望得到两种报酬中之任何一种:或者他在现生中获净智,或者,如他死时五蕴尚存,就永不再回转(世间)。
“比丘们啊!且不谈六年的问题……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七个月……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二个月……一个月……半个月……比丘们啊!如有人能依上法修习四念住七天,便可望得到两种报酬中之任何一种:或者他在现生中获净智,或者,如他死时五蕴尚存,就永不再回转(世间)。
“因此,这就是我开宗明义第一句话的意思:‘比丘们啊!众生想得到清净,想克服忧伤,想摈除苦恼,想得正戒,体证涅磐,只有一条路可走——这条路就是四念住。’”
世尊如是说法完毕,众比丘皆大欢喜,都赞叹世尊所说之法。

南传不断经


                                 一一一 不断经       
       北传汉译无此经。
       本经是世尊赞叹舍利弗而语诸比丘。舍利弗有种种胜慧,观不断之法观。不断之法
       观者,即次第修习九次第定,以超越解脱出离下位定而至上位定,亦出离最后之灭
       尽定。舍利弗观此法观,于圣戒,定、慧、解脱,得自在究竟,以赞说正是世尊之
       法嗣。
25 第二品 不断品 第一一一 不断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时,世尊对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 丘应诺世尊曰:“世尊!”世尊乃如是言: “诸比丘!舍利弗是贤者,诸比丘!舍利弗是大慧者。诸比丘!舍利弗是广慧 者。诸比丘!舍利弗是疾慧者。诸比丘!舍利弗是速慧者。诸比丘!舍利弗是捷慧 者。诸比丘!舍利弗是决慧者。诸比丘!舍利弗半月以观不断之法观。其时,诸比 丘!舍利弗不断之法观有如是事。诸比丘![谓]:此舍利弗离诸爱欲,离诸不善法, 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而于彼初禅为法之寻、伺、喜、乐、 心一境性及触、受、想、思、心、欲、胜解、精进、念、舍、作意。彼于此诸法, 第一一一 不断经 一 ----------------------------------------------------------------------- 中部经典四 二 令不断安立。彼于此等之诸法,自觉生,自觉止住,自觉地没去。彼如是了知:‘如 是此等之诸法,无已而生,有已而了知。’彼于此等之诸法不亲近1,不没入2, 不昧著,不固著,解脱,离系,而令解放心而住。彼了知‘更有出离。’彼独思而 亦‘有广修习。’ 26 复次,诸比丘!舍利弗灭寻、伺,内心成为安静。心有一趣性,无寻、无伺, 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而于第二禅中之诸法,内心安静、喜、乐、心一 境性,触、受、想、思、心、欲、胜解、精进、念、舍、作意。彼于此等之诸法, 令不断安立。彼于此等之诸法,自觉生,自觉止住,自觉地灭去。彼如是了知:‘如 是此等之诸法,无已而生,有已而了知。’彼于此等之诸法,不亲近,不没入,不 味著,不固执,解脱,离系而令解放心而住。彼了知‘更有出离。’彼独思而亦‘有 其广修习。’ 复次,诸比丘!脱喜、舍而住,有念,有正知;且身觉受乐,宣说诸圣者之‘舍 而有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而第三禅中之诸法之舍、乐、念、正知、心一境 性及触、受、想、思、心、欲、胜触、精进、舍、作意。彼于此等之诸法,不断安 立。彼于此等之诸法,自觉生,自觉止住,自觉地没去。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 诸法,无已而生,有已而了知。’彼于此等之诸法,不亲近,不没入,不味者,不 固执,解脱,离系而令解放心而住。彼了知‘更有出离。’彼独思而亦‘有其广修 习。’ 复次,诸比丘!舍利弗舍离乐,舍离苦,又灭以前所有之喜悦、忧恼,无苦, 无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而第四禅中之诸法之舍、不苦不乐之受、心之 27 无感兴、念、清净、心一境性及触、受、想、思、心、欲、胜解、精进、念、舍、 作意。彼于此等之诸法,令不断安立。彼于此等之诸法,自觉生,自觉止住,自觉 地没去。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法,无已而生,有已而了知。’彼于此等之诸法, 不亲近,不没入,不味著,不固执,解脱,离系而令解放心而住。彼了知‘更有出 离。’彼独思而亦‘有其广修习。’ 复次,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种之色想,超诸有对想,无作意种种想,成就 ‘虚空无限’及空无边处而住。而空无边处中诸法之空无边处想、心一境性及触、 受、想、思、心、欲、胜解、精进、念、舍、作意。彼于此等之诸法,令不断安立。 第一一一 不断经 三 ----------------------------------------------------------------------- 中部经典四 四 彼于此等之诸法,自觉生,自觉止住,自觉地没去。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诸法, 无已而生,有已而了知。’彼于此等之诸法,不亲近,不没入,不味著,不固执, 解脱,离系而令解放心而住。彼了知‘更有出离。’彼独思而亦‘有其广修习。’ 复次,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种之空无边处,‘识无边’之成就识无边处而住。 而识无边处中诸法之识无边处想、心一境性及触、受、想、思、心、欲、胜解、精 进、念、舍、作意。彼于此等之诸法,令不断安立。彼于此等之诸法,自觉生,自 觉止住,自觉地没去。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诸法,无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诸法,不亲近,不没入,不味著,不固著,解脱,离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离。’彼独思而亦‘有其广修习。’ 28 复次,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种之识无边处,‘无所有’之成就无所有处而住。 而无所有处中诸法之无所有处想、心一境性及触、受、想、思、心、欲、胜解、精 进、念、舍、作意。彼于此等之诸法,令不断安立。彼于此等之诸法,自觉生,自 觉止住,自觉地没去。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诸法,无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诸法,不亲近,不没入,不味著,不固著,解脱,离系,而令解放心而 住。彼了知‘更有出离。’彼独思而亦‘有其广修习。’ 复次,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种之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而住。彼由 其定,其念而出起。彼由其定,其念而起已,而诸过去,已灭,为已变法,以偏观 其诸法,‘如是此等之诸法,无已而生,生已而了知。’彼于此等之诸法,不亲近, 不没入,不味著,不固执,解脱,离系,而令解放心而住。彼了知‘更有出离。’ 彼独思而亦‘有其广修习。’ 复次,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种之非想非非想处,成就想受灭而住。而慧见 已,彼之诸漏灭尽。彼由定具念而出起。彼其由定,其念出起已,其诸过去,已灭, 为已变法,偏观其诸法,‘如是此等之诸法,无已而生,有已而了知。’彼于此等之 诸法,不亲近,不没入,不味著,不固著,解脱,离系,而令解放心而住。彼了知 ‘无此上之出离。’彼独思而亦‘无其广修习。’ 诸比丘!凡正语者,应言:‘于诸圣戒得自在、得究竟。于诸圣定得自在、得 29 究竟。于诸圣想3得自在、得究竟。于诸圣解脱得自在、得究竟’者,对于舍利弗 亦应言是正语者。‘彼于诸圣戒得自在、得究竟。于诸圣定得自在、得究竟。于诸圣 第一一一 不断经 五 ----------------------------------------------------------------------- 中部经典四 六 慧得自在、得究竟。于诸圣解脱得自在、得究竟。’ 诸比丘!凡正语者,应言:‘是世尊之实子。从口生,从法生,法之所成。为 法嗣而非血嗣。’对舍利弗亦应是正语者,‘彼为世尊之实子,从口生,从法生,法 之所成。法嗣而非血嗣。’ 诸比丘!舍利弗乃依如来所转之无上法轮,正随而转之。 世尊如是说已。彼诸比丘,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

             目   次
    中部经典 四
             第二品 不断品
一一一 不断经……………………………………………………………………………………一
       北传汉译无此经。
       本经是世尊赞叹舍利弗而语诸比丘。舍利弗有种种胜慧,观不断之法观。不断之法
       观者,即次第修习九次第定,以超越解脱出离下位定而至上位定,亦出离最后之灭
       尽定。舍利弗观此法观,于圣戒,定、慧、解脱,得自在究竟,以赞说正是世尊之
       法嗣。
一一二 六净经……………………………………………………………………………………七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八七,说智经(大正藏一,七三二页。)
       本经,对自说所作已办,最后解脱者,行种种之质问,完全能解答时,对是人,说
       目次                                                 一
    -----------------------------------------------------------------------
       中部经典四                                           二
       赞叹随喜。其质问云何为解脱四说(见、闻、觉、识、)五取蕴、六界耶?云何对
       内外之诸相,以除我、我所见耶?解答对最后之质问,叙述由在家而出家之动机,
       出家后之戒、定、慧、解脱之道程,结说佛道之修行法,真是兴味深长而且重要。
一一三 善士经…………………………………………………………………………………一五
       北传汉译 中阿含八五,真人经(大正藏一,五六一页。)是法非法经(大正藏
       一,八三七页。)
       本经乃有出身之富贵大族,或以自己之名声利得、多闻持律说法,诸头陀、诸禅定
       等,自夸而蔑他即非善士法,此不得于解脱。不自赞毁他,真正行道,说为善士法。
一一四 应习不应习经…………………………………………………………………………二四
       北传汉译无此经。
       本经于身行、语行、意行、心生、想得、见得、自体得,各应习与不应习等二种,
       由世尊说后,舍利弗以世尊之略说,一一广说分别,叙述由世尊之赞叹。
一一五 多界经…………………………………………………………………………………四一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八一,多界经(大正藏一,七二三页。)佛说四品法门经(大
       正藏一七,七一二页。)
       本经,说界善巧、处善巧、处非处善巧。云界者,即十八界、六界(地、水、火、
       风、空、识,)六界(乐、苦、喜、忧、舍、无明,)六界(欲之出离、恚、无恚、
       害、无害,)三界(欲、色、无色,)二界(有为、无为。)云处者,即六内外处,
       缘起者,即十二缘起,处非处者,即以契合道理和不契合道理。
一一六 仙吞经…………………………………………………………………………………四九
       北传汉译 增一阿含三八、七,仙人崛经(大正藏二,七二三页。)
       本经,世尊住王舍城之伊西义利山,为诸比丘叙述此伊西义利山,昔五百之独觉皆
       入此山,及说其等独觉一部分之名。
一一七 大四十经………………………………………………………………………………五五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八九、圣道经(大正藏一,七三五页。)
       本经无学之十法为八正道和正知、正解脱,以述正定为中心,为其方便之前七正道,
       正定为结果而说正智、正解脱。如第一之正见时,有正见、依正见而邪见灭、恶不
       善法随灭、善法起之四门,同样,其他之九法亦各有四门,十法即有四十法门,而
       成为经名。
       目 次                                                三
    -----------------------------------------------------------------------
       中部经典四                                           四
一一八 入出息念经……………………………………………………………………………六三
       北传汉译 佛说治意经(大正藏一,九一九页。)
       本经乃诸大弟子和新学弟子等共集修行时,世尊对彼等,其比丘众中,皆有己得阿
       罗汉者、得其他之诸沙门果者、得三十七道品、四无量心、不净想、无常想者,更
       依修习入出息念,说当得四念处、七觉支、明解脱,其次详说此等之修行法。即叙
       述入出息念之所谓十六特胜及如其各四个之次第,修各身受心法之四念处、由四念
       处之各各以圆满七觉支,由七觉支成就明和解脱。
一一九 身行念经………………………………………………………………………………七三
       北传汉译 中阿含八一、念身经(大正藏一,五五四页。)
       身行念乃指四念处中之身行念,本经是说此身行念之修习法和功德。修习即举前经
       依入出息之十六特胜的初四个,时常依正知、依十不净观,于身体依地、水、火、
       风之界差别观、依四禅定者。身行念修习之结果,诸善法生,以示种种之譬喻,最
       后叙述十种功德。
一二0  行生经…………………………………………………………………………………八四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六八、意行经(大正藏一,七00页)
       本经说具足信、戒、闻、施、慧者,于来世随自己之愿求,得生刹帝利、婆罗门等
       人中之善趣、或六欲天、色界、无色界之诸天。

             第三品   空 品
一二一 空小经…………………………………………………………………………………八九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九0,小空经(大正藏一,七三六页。)
       本经是佛陀为阿难说明空定。空定,因为想念生烦恼而空之,是次第无其想念的方
       法。所要空的,是色想、人想、地想、四无色处想、六处身想等,于其等之诸想:
       欲漏、有漏、无明漏成为空时,说可得真解脱。
一二二 空大经…………………………………………………………………………………九五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九一、大空经(大正藏一,七三八页。)
       本经乃世尊对比丘等说种种远离独住之功德,而当住于内成就空,以得四禅定,更
       于外和内外作意空,于行住坐卧有正知,不沈诸戏论,行少欲知足乃至解脱知见等
       之有益论,避不善寻求善寻,舍五欲,对五取蕴,断我见我慢。最后独住之搅扰为
       修行者之苦,述诸弟子应亲近佛陀。
       目 次                                                五
    -----------------------------------------------------------------------
       中部经典四                                           六
一二三 希有未曾有法经……………………………………………………………………一0四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三二、未曾有法经(大正藏一,四六九页。)
       本经乃阿难依世尊命令,以说佛之希有未曾有法。希有未曾有者,佛乃最后有之菩
       萨,生于兜率天,于入胎、降诞等之种种时候,言所现不可思议之事。可见为一部
       分为后来佛传之先驱。
一二四 薄拘罗经……………………………………………………………………………一一一
       北博汉译 中阿含三四、薄拘罗经(大正藏一,四七五页。)
       本经多为薄拘罗和其友阿支罗迦叶的问答。迦叶说薄拘罗之出家后,以至般涅槃,
       受持种种严肃希有未曾有法之修行。
一二五 调御地经……………………………………………………………………………一一六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九八、调御地经(大正藏一,七五七页。)
       本经是王子奢耶阇那恳请沙弥阿夷罗和提说法,以遇王子之反对,自己没有自信,
       其是非请问佛陀。佛陀以譬喻说于欲中不能修行,继续修行者,如次第调御野象,
       以谆谆示修行之阶梯。
一二六 浮弥经………………………………………………………………………………一二六
       北传汉译 一七三、浮弥经(大正藏一,七0九页。)
       本经乃尊者浮弥受王子奢耶阇那的质问,自己所作之回答,于世尊之处乞求批评,
       世尊更从其回答的事,以譬喻广演详说之。
一二七 阿那律经……………………………………………………………………………一三四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七九、有胜天经(大正藏一,五四九页。)
       本经乃由工匠般奢康伽所招请的阿那律,依彼质问,而说明无量心解脱之差异,在
       其席之真迦旃延,更对阿那律寻问生天者之清净与杂染之差异的理由。对此以作解
       说。
一二八 随烦恼经……………………………………………………………………………一四三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七二、长寿王本起经(大正藏一,五三二页。)增一阿含二四、
       八(大正藏二、六二六页。)
       本经是世尊在憍赏弥时,其他之诸比丘,互相起诤论,世尊以镇静之,但诸比丘言
       自为解决,唯颂教诫之数偈而去。即阿那律等三人,为坐禅修行而至森林,为彼等
       不起随烦恼等,通过自己三昧修行法的经验,以述种种的说明。
       目 次                                                七
    -----------------------------------------------------------------------
       中部经典四                                           八
一二九 贤愚经………………………………………………………………………………一五五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九九、痴慧地经(大正藏一,七五九页。)佛说泥犁经(大
       正藏一,九0七页。)
       本经乃世尊说贤者和愚者的受报。即愚者于现世有三种苦,死后生于地狱,对地狱
       畜生,说明其种种相状。又虽由恶趋没即生于人中,亦是生于卑贱下劣之家。其次,
       贤者于现世有三种喜乐,来世生天上之善趣。述天上之乐,非地上之转轮圣王之胜
       乐程度所能比较的。以详说轮王之七宝,或其四禅变。说由天没生于人中时,贤者
       乃生于富贵之大家。
一三0  天使经………………………………………………………………………………一七二
       北传汉译 中阿含六四、天使经(大正藏一,五0三页。)铁城泥梨经(大正藏
       一,八二六页。)阎罗王五使者经(大正藏一,八二八页。)增一阿含二三,四、
       天子经(大正藏二、六七四页。)
       本经乃说,若身、口、意之三业净善者,死后生于天界或人界之善趣,不善业者,
       死后生于饿鬼畜生、地狱。生地狱者,阎魔王问,生前不见持生、老病、刑罚、死
       之五天使劝励善业否?因不善业故,告以应对地狱受惩治,如是令狱卒等,引其罪
       人往种种之地狱,详述其苦之状况。

             第四品 分别品
一三一 一夜贤者经…………………………………………………………………………一八二
       北传汉译 无此经。
       一夜贤者,乃今日一日之现在不懈怠而真正精进之贤者的意义。于此有一夜贤者偈,
       这相当有名,以下至一三四经,皆与此偈有关。本经以说此偈,继而解说分别之。
一三二 阿难一夜贤者经……………………………………………………………………一八六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六七、阿难说经(大正藏一、六九九页。)
       本经乃阿难为诸比丘,说明一夜贤者偈,而后佛陀更为阿难解释。
一三三 大迦旃延一夜贤者经………………………………………………………………一九0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六五、温泉林天经(大正藏一,六九六页。)
       本经乃比丘三弥提住温泉精舍时,一天神来问彼知一夜贤者之说,但彼不知道,于
       是彼以此问佛。佛唯说其偈,不为解释而去。诸比丘不知此偈之详义,因而请大迦
       旃延为之说明,大迦旃延向诸比丘详释之,后诸比丘以此义报告佛陀,佛陀赞叹大
       目 次                                                九
    -----------------------------------------------------------------------
       中部经典四                                           一0
       迦旃延之解释。
一三四 卢夷强耆一夜贤者经………………………………………………………………二00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六六、释中禅室尊经(大正藏一,六九八页。)尊者经(大
       正藏一,八八六页。)
       本经乃栴檀天子来比丘卢夷强耆之许问一夜贤者之说,彼不知,天子亦唯知偈而已。
       此比丘请佛解释,佛为之详说。
一三五 小业分别经…………………………………………………………………………二0四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七0、鹦鹉经(大正藏一,七0三页。)分别善恶报应经(大
       正藏一,八九五页。)兜调经(大正藏一,八八七页。)鹦鹉经(大正藏一,八
       八八页。)佛为首加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大正藏一,八九一页。)
       本经乃世尊因婆罗门之青年耆婆之问,一一说明人生之短寿、长寿、多病、无病、
       丑美、权势之有无、贫富贵贱、生利钝差别之原因。
一三六 大业分别经…………………………………………………………………………二一0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七一、分别大业经(大正藏一,七0六页。)
       本经乃比丘三弥提与一外道出家之问答,其旨以白世尊,佛陀教三弥提对外道之回
       答,唯是片面而非完整的真理,更分别说明业与其报的关系。即行善业,来世有受
       善趣之乐报和受恶趣之苦。虽作恶业而有生善趣和堕恶趣,其等之关系如何的发生,
       给于一一的说明。
一三七 六处分别经…………………………………………………………………………二二0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六三,分别六处经(大正藏一,六九二页。)
       本经如其名,以分别六处等。即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十八意行、二
       十六有情句、三念住等,对此一一详细的说明。
一三八 总说分别经…………………………………………………………………………二二九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六三,分别六处经(大正藏一,六九四页。)
       佛向诸比丘,对于内外持心之方法,略说而去。诸比丘欲知其详细之意义而质问大
       迦旃延。大迦旃延,对佛之略说一一细释之,诸比丘后往佛处,以告其事由,佛乃
       赞赏大迦旃延之说明。
一三九 无诤分别经…………………………………………………………………………二三八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六九,拘楼瘦无诤经(大正藏一,七0一页。)
       本经乃佛说不起诤论,种种修行之条件,更解说其等。
       目 次                                                一一
    -----------------------------------------------------------------------
       中部经典四                                           一二
一四0  界分别经……………………………………………………………………………二四七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六二、分别六界经(大正藏一,六九0页。)
       佛乞宿陶师家一夜。其处既宿弗区沙提比丘,其比丘出家未见过佛,虽佛进来亦不
       知是佛。佛与此比丘坐禅共过其夜,因此比丘甚是热心,为彼详说六界、六触处、
       十八意行、四住处等。比丘依其说明,感知对方是自己绝对归依之佛陀,以谢自己
       之不明和失礼,愿授与具足戒。佛告其无衣者不能授与具足戒,彼出行求衣,彼于
       途中,被暴走牛所杀。诸比丘以此诣报佛,佛乃以彼比丘之进境及来世趣以示诸比
       丘等。
一四一 谛分别经……………………………………………………………………………二五九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三一、分别圣谛经(大正藏一,四六七页。)佛说四谛经(大
       正藏一,八一四页。)增一阿含二七,一(大正藏二,六四三页。)
       佛略说四圣谛后,赞叹舍利弗、目犍连二人,以奖励亲近此二人而离去。舍利弗为
       诸比丘,详细说明四圣谛。
一四二 施分别经……………………………………………………………………………二六五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八0,瞿昙弥经(大正藏一,七二一页。)
       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亲手织之新衣施佛,佛说应施于僧伽。阿难怜愍佛姨母,劝
       应接受。因此事,世尊对阿难说十四种对人施,即上施佛,下至施畜生类之十四种,
       其施功德极大,说有德布施者,更是无数无量倍,更有七种之僧类施,说此僧伽施
       之功德,比前之十四种之个人施之布施更大。最后说明分别由施者与受者而施之清
       净时及不然之四种差别。

             第五品 六处品
一四三 教给孤独经…………………………………………………………………………二七二
       北传汉译 中阿含二八、教化病经(大正藏一,四五八页。)增一阿含五一、八
       (大正藏二,八一九页。)杂阿含三七、一0(大正藏二,二六九页。)
       给孤独长者病笃时招请舍利弗。舍利弗为长者,住教应不执著六根、六境、六识、
       六触、六受、六界、五蕴、四无色处、此世、他世、见闻觉识等之一切工夫。长者
       其后不久死而生天界,对世尊说偈,世尊说是给孤独天子。
一四四 教阐陀经……………………………………………………………………………二七九
       北传汉译 杂阿含四七、二六(大正藏二,三四七页。)
       目 次                                                一三
    -----------------------------------------------------------------------
       中部经典四                                           一四
       比丘阐陀患病苦极欲自杀。时舍利弗和大周那往见彼,舍利弗问阐陀观察六根六识
       等之无我否?大周那说无执著应解脱苦。如是二人教诫阐陀而去。然后阐陀自杀。
       舍利弗此由以报佛,佛说阐陀没有受再生。
一四五 教富楼那经…………………………………………………………………………二八四
       北传汉译 杂阿含一三、八(大正藏二,八九页。)佛说满愿子经(大正藏二,
       五0二页。)前半、杂阿含八、三八(大正藏二,五四页。)
       富楼那比丘乞世尊教诫。世尊为彼说执著六境故苦恼生,不执著即无苦。佛更问富
       楼那欲往何处教化,彼答欲住教化西方输那国人。佛问输那国人乃凶暴而加害、不
       辞杀害之人民,对此如何应付。富楼那答,即任何危险,有觉悟忍耐安住,以辞世
       尊而住输那国,一夏而得五百之信者,自达三明,其后般涅槃。诸比丘以此事报佛,
       佛赞叹彼富楼那。
一四六 教难陀迦经…………………………………………………………………………二八九
       北传汉译 杂阿含一一,四(大正藏二,七三页。)
       难陀迦为比丘尼详说六根六境六识之苦无常无我。更以譬喻说,教修习七觉支,应
       得漏尽解脱。世尊对难陀迦,为得比丘尼等之十分理解,说今日和明天亦应同一教
       诫。难陀迦翌日亦照前进行。世尊说五百比丘尼之最下者亦得预流果。想本经与法
       华经之女人授记相关连,最有兴味。应注意于此处已有五百比丘尼之数,特别是本
       经中,不说如法华经女人之变成男子而后成佛,唯记最先的第一果等,是应注目之
       处。
一四七 教罗喉罗小经………………………………………………………………………三0一
       北传汉译 杂阿含八、一三(大正藏二,五一页。)
       世尊为罗喉罗,说观六根、六境、六识五蕴等之苦无常无我,由厌此等,而得离欲
       解脱。罗喉罗依此教诫而漏尽解脱,集其处听之诸天亦远尘离垢。
一四八 六六经………………………………………………………………………………三0五
       北传汉译 中阿含八六、说处经(大正藏一,五六二页。)杂阿含一三、一(大
       正藏二,八六页。)
       本经说有关六内处、六外处、六识、六触、六受、六受之六六。先说明六六开始,
       说此等非我。说如何起随眠耶?如何诸随眠灭,得向离欲解脱耶?
一四九 大六处经……………………………………………………………………………三一三
       北传汉译 杂阿含一三、二(大正藏二,八七页。)
       本经乃说不如实知六内处、六外处、六识、六触、六受等故,爱著其等,而生身心
       目 次                                                一五
    -----------------------------------------------------------------------
       中部经典四                                           一六
       之苦恼;如实知此等,不爱著故,不生身心之苦恼。如是由如实知而八正道生,由
       此圆成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修止观得明解脱。
一五0  频头城经……………………………………………………………………三一七
       北传汉译 杂阿含一一、八(大正藏二,七六页。)
       佛对拘萨罗国之频头城婆罗门长者等,说应恭敬尊重之沙门、婆罗门、和不应恭敬
       之沙门、婆罗门之理由。彼等归依佛为优婆塞。
一五一 乞食清净经…………………………………………………………………………三二一
       北传汉译 杂阿含九、六(大正藏二,五七页。)增一阿含四五、六(大正藏二,
       七七三页。)
       本经佛对舍利弗详细说明要注意行乞者之行乞,于其前后应修习。其修习的内容,
       几乎和前之大六处经一致。
一五二 根修习经……………………………………………………………………………三二六
       北传汉译 杂阿含一一、一0 (大正藏二,七八页。)
       世尊问谓郁多罗之青年学徒,其师之根(感官)修习法。彼答以眼不见色、耳不闻
       声,为修习乃师之教。佛即然者,盲者、聋者应是最上之根修习者,使其青年穷屈
       无言。后,佛为阿难说佛教之根修习法。即于圣律无上之根修习法、学人之行道、
       圣者之根修习法。圣者之根修习者,虽由根识六境,当住于舍、知正念。
       中部经典总说………………………………………………………………………三三二

一     中文索引……………………………………………………………………………(1)

       目 次                                                一七